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诗圣杜甫跨越时空窜红网络时代 教育当关注人心灵诉求

近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杜甫先生来了一次时空穿越,从1300年前唐朝“走”入了当今的网络社会,并经众多网友“涂鸦”与“开涮”而迅速窜红于当下一个“娱乐至上、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新华社在缓引一网友的评议说:炮制所谓“杜甫很忙”现象的网站,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杜甫最近很忙”系列图画据传是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无聊之时所作,借这些涂鸦之作表达对当下语文教学只重分数的不满,宣泄压力的同时,他们亦表示内心里并不是排斥杜甫本人。

的确,历来我们的国民都以自己生长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为自豪,对美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份独特的情怀,对历史上的先贤名士更是敬重有加,不敢“亵渎”冒犯一二。如今唐朝的诗圣杜甫却被网友拿来随意“涂鸦”,令人感怀之余,不禁也沉思不已: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如此热衷于“开涮”传统文化?在“涂鸦”的背后到底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绪和心灵渴求呢?

回头来看我们教科书上杜甫的形象总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作总是“现实主义”,然而关于杜甫的性情却很少涉及,让人总有一份缺憾。并不是说忧国爱民的教育有何不对,只是在当前倡导全面发展,个性教育的时代,如果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依然停留在某一方面,而有意无意的忽视更深层次的心灵诉求;这不光对社会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片面传播,令领受者感到无聊与无趣,最终导致反感反叛的情绪出现。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与当下不少经受过高等教育却因现实种种原因而郁郁寡欢者内心之中引发共鸣,杜甫忧国忧民无罪,当下民众借杜甫来宣泄内心情感亦不为过,人民日报在评论这一社会现象时说:孩子们嬉笑怒骂,大人们应该如芒在背,知耻而后勇。今年正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果能如此,杜公有灵,亦当莞尔。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对杜甫历史地位极其诗作的肯定,一些“涂鸦”无损诗圣形象,反倒是把他从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神坛”上拉回到民众内心的真实之中。以杜甫博大的胸怀想来会赋诗一首,随即一笑了之。但这一社会现象展现出来的人们心灵的诉求却不能再次被忽视了。

相关文章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