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基督教媒体事工走访教会之际,发现在不少教会传道人眼中,对于利用好报刊网络、使用媒体传福音带有不小的欣喜,认为这是基督教界跟上时代发展的一举。
对历史熟悉的人不难发现,基督教历史上,在诸多传教手段中,传教士尤其看重创办报刊。报刊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都是办校讲学所无法达到的。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报刊。
在笔者翻阅的多种对“在华传教士报刊”的研究资料中,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对中国报刊的历史分期划分为四段:封建统治时的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这阶段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宗教报刊或商业性报刊)、本土报刊兴起时期、现代报刊时期。
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以南洋为根据地办报传教——因为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传教士无法进入中国境内——一方面通过云集在当地的华侨将报刊扩散到中国本土,同时也派人专门送往中国境内。
到了19世纪三十年代,传教士对华宣教有了新的进展,他们将办报地点搬到了中国境内的澳门、广州等地。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打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事业在条约制度的保护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发展成为中国沿海的中心城市,上海也成了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创办报刊的主要基地。19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报刊活动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并逐渐掀起了兴办中文报刊的小高潮。
1880年至1907年是上海基督教报刊引领中国报业迅速发展时期。在上海崛起时期,宗教报刊与外商报刊共同引领中国报业的发展,上海成为在华基督教出版的中心,在1907年出版的13中基督教报刊中,上海占10种,其他三种报刊分别在广州、武汉和福州创办。
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伟烈亚力主编的《六合丛谈》(1857-1858),1861年创刊的中文周报《上海新报》、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嘉湖(JohnMacgowan)创办的《中外杂志》(1862),以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于1868年创办的《教会新报》(1875年改为《万国公报》)……以上这些,均是在办报高潮期诞生。
传教士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本土报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推动。在租界内商业活动纷纷崛起,外商纷纷创办新型中外文报纸。上海《申报》等商业报刊引领当时中国报业发展的潮头,中国其他港口城市都在效仿香港和上海的新型报纸模式办报。
上海“申报馆”建筑物至今仍在,在上海目前最繁华的地段——外滩附近。
在所有的报刊中,多数基督教报刊随后停刊,其中有商业外报的影响,有基督新教各差会之间的纷争等原因,这些因素迫使在华基督教报刊实施转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