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基督教神学与属灵操练

前言

我念的主要是西方的神学,但过去也研究中国哲学。我遇到一个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基督教在过去四百多年被边缘化,即在知识的层面被人排挤,再加上中世纪天主教的属灵传统,令这个情况更加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两个很坏的局面。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如何从这两个很坏的局面中摆脱出来。

这两个局面的根源来自一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他的影响非常大。由于他的影响,整个神学界或宗教界都陷于很大的困境之中。

康德的知、情、意

康德提出人的心灵有三种能力(faculty),简单来说,就是知、情、意。“知”就是知识,是能够分辨真假的科学知识。康德认为人类最大的能力,是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透过分析和经验(一切知识均来自经验,看得到的、摸得到的便是真的),就可以建立科学的知识,所以科学的知识就是经验的知识。它宝贵的地方是颠扑不破,是真实的,出于人的知性。本来这说法在英国的休谟(David Hume)一早已提出过,他说一切知识的来源是由人的感官开始。康德亦承认休谟的经验论打破了他的独断。可是,康德比休谟更进一步,指出心灵的能力︰他说,一切知识由经验开始,但决定知识是由人的心灵。感官只提供了一大堆的观念和感觉数据,却由心灵整理才成为有系统的知识。因此他说,“知性-understanding-就是自然法则的给予者。”

康德有三本很重要的著作,第一本是《纯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研究知识的问题。书的后半部谈到,原来我们所经验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经验便不是知识。换句话说,看不到、摸不到的事情便不算是科学的知识。宗教、神学因为不是来自经验,因此不是科学的知识。例如看不见的魔鬼或天使因为经验不到,因此便不能说它们存在,只能算是人的心理作用而已。他把世界二分,一是经验世界的现象界(phenomenon),是可触摸的,另一个例如上帝,实体( substance),是本体的知识,在本体界内(noumenon)是不可触摸的。

这本书对基督教的影响十分大:我们怎知道上帝是真?怎知道基督教是真?康德从没有说我们所信的没有意义,但其意义不在科学的真假方面。神学、宗教、道德、甚至美学都不是现象界的科学知识,而是本体界的知识,如果要证明上帝的存在,便是误用理性。人的认知能力只能在现象界运作,不能逾越本体界。这是《纯理性批判》对人认知能力的批判。

情=伦理

本体界的知识是否没有意义? 康德从来不否认它的意义,但它是没有真假,它是出自人的主体,而不是来自客观的世界。

如果宗教(基督教信仰)或神学在科学的范畴没有办法判别真伪,那有什么意义?有的,有伦理的意义。伦理是什么?伦理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知性(分辨真假的理性),而是来自我们的良知,即是与非。例如要救人于危的强烈意念──情,来自人的第二个能力(second faculty),即道德、良知。关于这方面,康德写了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谈到人如何建立道德。他觉得建立道德的过程不是真与假的问题,而是人良知的问题,因而需要宗教帮忙。宗教怎样帮忙呢?若我们要建立这个世界便要做好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好。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没尸骸”,不平事世上常见。于是人便把上帝搬出来,说人死后灵魂不灭,并有最后审判。若在这个世界看到不平事,不用怕,将来上帝会处理。上帝便成为了道德的假设。

康德这样说,很多人都会觉得中听。他没有说基督教没有意义,因为在道德方面,上帝可以帮助人建立道德律。不过我们不必理会祂是真是假。上帝只是一个假定,你若不要这个假定一样可以活得很愉快,因为祂不关乎真与假。所以道德虽然给予宗教一定的地位,但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必须,对其他学问也不是必须,例如儒家或佛家都有自己所讲的一套。但真与假却是普遍性的,例如电会将人殛毙,这是普遍性;太阳有热力,这是真与假问题。任何人都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但人是否需要上帝,却不是必须的。

意=美学、宗教

第三,康德将宗教放于美学的位置,他对基督教的影响就在这里。在《判断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他说宗教是美学的一部份。美学是什么?那是人类第三种能力(third faculty),即判别美丑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有共通性。人对美丑的判别是从心里出来的,是一种“直观”。宗教关乎上帝的伟大──坐在宏伟的教堂里,你能感受到上帝的无限,这出于人的内心,这便叫做“直观”,是一种直接的感受,没有真假之分。

宗教正属于这个范畴。如果宗教属于这个范畴,康德并没有说宗教没有意义,他只说宗教是人类共通的感受,因为宗教(religion)一词,正是敬虔(religious)的意思。什么是敬虔?敬虔就是人对伟大的上帝发出内心的赞叹。但这是属于人情绪方面的事情,即感到上帝对自己十分重要。例如我感到上帝听我祈祷──我坐在教堂里,感到上帝的伟大。这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人内心的感情,那么这便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感受”在宗教上很重要,但在生活上、在真理上却很有问题。例如阿婆在桥头“打小人”,你若问她有没有果效,她必说有,因为她睡得香甜──她感受到十分舒畅。这是情绪和感受方面的事情。

康德将宗教放于这个范畴,他认为宗教有价值吗?有意义吗?有的。但当中没有真假,在公共的认知领域没有意义。因此宗教便成了个人的宗教、个人感受的宗教。例如今天祈祷很舒服,今天天气很好,我便觉得上帝很接近,这是将宗教退化为美学。难怪蔡元培曾经说过,美学可以代替宗教,因为美学正正就像宗教一样,给人心灵上的舒畅。若宗教只是这样,它只能安慰你的感受。但基督教是这样的吗?若是这样,耶稣基督钉十字架、上帝创造宇宙等事情,便纯粹、完全是个人的感受,基督教在这个世界上便不是绝对的、普遍的真理了。

信仰岂能“私有化”?

中世纪的属灵操练,与以上所说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康德将宗教归入人类第三种能力,即人的情绪和直观,而这种直观是不能解释的。例如我觉得上帝听了我的祈祷、帮助我,你不能说我是对是错,也不能证明是真是假。因此我们基督教是很聪明的,我们虽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别人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这即是说不用证明。结果宗教慢慢归入个人的范围,而这个个人的范围,对当时很多神学家来说,信仰宗教有点像呆子一样。

著名神学家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深受康德影响。一天,他对也是牧师的父亲说:“我当了那么多年牧师,但我心里有一个不太好的内心感受。我不能跟别人说,但你既是我父亲,又是牧师,我便跟你说。当我讲道的时候,我也怀疑是否真有客观的上帝?祂存在吗?祂真的创造宇宙吗?还是只是我心灵里的感受?”他父亲安慰他说:“儿啊,你所说的感受,我十年前已经有了。我十年前已经怀疑上帝是否存在,但还是照样讲下去吧!”

你们明白问题所在吗?当上帝,当信仰只停留在感受的层面,或个人情绪的层面,这种信仰慢慢便会“私有化”,成为个人的信仰。但我们要问,基督只为我们个人而死吗?耶稣基督的话是跟全世界说的,祂的死也是为全世界的,祂的再来不是神话。有一天祂真的会回来改变这个世界,所有人都会看见祂。基督教信仰跟别的信仰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

中世纪的属灵操练

中世纪的属灵操练包括四方面:

阅读 (Spiritual Reading):透过读伟人的传记、圣经或其他文章,在阅读过程中与神相交。
默想 (Meditation):默想经文、伟人,或过去的事情(例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透过默想与神交往。反复思想经文和过去的事情跟自己有什么意义,过程中被这种默想陶造。
祈祷 (Prayer):不是一般崇拜的祈祷,而是内心的祷告(prayer of heart)。这种祈祷可能只是重复一些说话,例如:“主啊,我爱你……”这种祷告可说已经“无言无语”,所以这种祈祷不是一篇的祷词,而是透过内心与神交往。
静观 (Contemplation):与默想相近,但会集中于一句经文,而文字和逻辑的意义已经除去,以致心灵被提升到一个地步,像是与神面对面一样。所以静观比默想更进一步,没有了思维、分辨和分析。这种操练对城市人、对基督徒是好的,能帮助我们陶造灵性。

这种操练在中世纪的修院很流行,并且每个修士都会经历。今天我们若去尝试,对我们也有帮助。有时我们很辛苦工作,若到一处安静地方“修练”的话,会有一定帮助。但我们要知道,在宗教改革的时候,人们开始对这种操练存在怀疑。我们讲过,这种操练不是不好,尤其今天我们城市人若能安静在神面前,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这种操练使信仰个人化,我们不能每天“面壁”,我们的信仰要活在公共空间,令到我们的见证生活化、外在化。

刚才说过,康德将神学退化至第三种能力的范畴,只属于人的直观和情绪。这样,宗教便失去了它的普遍性,失去了公共空间。很多人都认为这没有问题,乐于如此,因此religion便成了religious(宗教=敬虔)。宗教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属灵操练只求内心安稳,很多人渴望走到山上,走到修院里,因为这里最安全,最容易修练我们的灵性。在修院里,我们最容易面对上帝,最容易忘记外在世界,最容易逃避世界给我们的挑战。山上的生活永远容易过,但这样,宗教信仰便会退化为个人的感受,而宗教便会被世界边缘化。当我们愈这样追求,信仰愈成为我们个人信仰的时候,这个世界便愈看不见基督教,愈感受不到耶稣基督震撼的话,愈感受不到这个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

所以,我劝勉大家,今天你们若下定决心到神学院进修神学、要念好圣经、要灵命进步,便不要将信仰变成个人的、私有化的信仰,因为基督的话要彰显出来,要影响这个世界。

更正教的属灵操练

在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加尔文有一种共同的看法,就是反对修院制度。路德出身于修院,是一名修士,完全明白修院是什么一回事;加尔文也许不太明白,但他有相同的看法。修院不好吗?不能帮助人操练敬虔吗?路德有很精警的说法,他说修院本是好的(他自己经历过),但当人在修院中,便会忘记这个世界。他在修院之中,便会忘记上帝也和这个世界说话。离开修院之后,路德体验到真正的属灵操练来自我们身边的人,因为在修院中没有人刺激你,你祈祷也会漂亮些。他说,能陪伴我们、真正操练我们灵性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同事、家人等等。我们活在世上要见证基督、要彰显基督,便要在这个世界上将上帝在我们生命上给我们的韧力和尊严活出来。所以他说我们要离开修院。很多人喜欢到沙漠、到山上,他却说我们要将我们住的地方变成“沙漠”──我们的书房是我们的沙漠,我们的家庭是我们的修院,我们工作的地方就是锻炼我们的场所。因为福音不是给我们个人收起来,放进密室里的。

光要照出来,盐要将周遭的事物变化。所以路德说,当我们替一名婴儿洗澡,过程比念一次玫瑰经更伟大,因为我们能知道生命的宝贵,要好好爱护。所以念神学时如要灵性好些,便要在上课不瞌睡,我说这是最伟大的属灵操练。另外还要熬夜做功课,这正正就是上帝在你生活上的教导──你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在疲乏时,仍然尊重整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马马虎虎,找些东西堆砌一份功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属灵生命。这一种真诚、对学习的追求、对神话语的爱慕,在过程中锻炼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忍耐,锻炼我们怎样对于学习、对于家人取得平衡。这些都是很细节的地方,没有人能教你。但这却是基督徒属灵生命成长的现实。这就是它的可爱之处,我们愿意为神摆上的,就是这些。所以信仰与我们周围人的关系有关,跟我们的家人、跟我们的工作、跟我们的社会有关。

“俗世成圣”是什么意思?这是路德一直所强调的,因为在修院成圣容易,但能进入世界过圣洁生活却很难。各样诱惑我们要抵挡──股市、上网、facebook、都耗尽你有限而宝贵的时间……──我们没有什么时间,我们的心志却被这些牵引着。怎样抵挡这些挑战,这就是定力所在。

还有,神学院是一个很安舒的地方,是一个很紧密的群体。当日犹太人非常珍惜上帝选召他们成为子民。他们被分别出来,在世上视自己为特殊的群体,有上帝特别的祝福,久而久之,犹太人便把上帝占为己有︰外邦人是不洁的,上帝只是犹太人的上帝,与外邦人无关,上帝成为了犹太人族群的上帝,一切反对犹太人的,在耶和华的日子上帝必审判他们。结果,上帝不单是犹太人的上帝,更是Slum area, Ghetto area 的上帝!上帝岂是犹太人人的上帝?上帝岂是基督徒的上帝? 昔日所罗门建圣殿,要把创造天地的主邀请进入人手所做的殿,他也说︰“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王上八27)可惜后来犹太人把上帝私有化,成为族群的上帝,上帝借着耶稣基督,再一次向全世界彰显祂的公义和权能。

耶稣基督真的道成肉身──祂真的在时空里出现。祂不是抽象的灵体,而是来到世间与我们一起经历。基督从出生开始便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自小经历贫困,三十岁出来传道之后经历各种的敌对。饥饿、疲乏、被人挑战;基督在人群中经历生命成长。我们的信仰也是要在世俗的冲击中成长。

结语

我们讲过,康德将宗教(我们的信仰)放于人类第三种能力──情绪,情绪的语言、情绪的感受。而刚巧属灵操练也谈到我们的内心,结果二者一拍即合,有时令信仰个人化。我们要从这个走出来,要从这种“糟糕的神学”中走出来,进入一种“科学的信仰”。

什么是“科学的信仰”?首先,我们所信的基督不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基督教是真真实实的科学,可以处理空间的问题。耶稣基督的“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在初期教会,希腊人常问一个问题,就是耶稣基督升天之后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希腊人假设了几个可能性。第一,耶稣升天之后成了“太空垃圾”,在宇宙里飘来飘去。第二,耶稣被太阳晒得灰飞烟灭。第三,耶稣是一个灵体,那便根本不需要复活。但圣经说耶稣是肉体复活,将来也要肉体降临。

如果耶稣基督不是传说、不是神话,祂的降生和升天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话,这便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当时的教父便要回答这些问题:“耶稣基督升天之后去了哪里?祂的肉体去了哪里?”教父不能从宗教学方面回答,一定要面对空间的问题,他们这样回答:“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宇宙万有,我们不知道创造的过程怎样,但这个宇宙是神的创造,空间也是上帝的创造,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事情。看得见的事情是在空间里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空间。若空间是上帝所创造的,祂便不会回到这个空间之中。当我们问『耶稣去了哪里?』我们是问错了问题,因为这是空间的问题。上帝有能力离开空间,因此我们不能再问祂去了哪里。”

科学不能证明没有上帝,但科学给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看见基督教不是从心灵而出的,基督教是可信的、合理性的。所以基督教可以在这个世界昂首挺胸地说:“基督教的意义是永恒的,因为这个宇宙是上帝所创造的,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进入世界、进入空间。祂离开了这个空间之后,将来还要再来,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回来。祂昔日怎样升上去,将来也要怎样再来。这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我们的信仰不再是私有化和个人化的。上帝不但对我们说话,也对整个世界说话。他的复活不是信徒群体之间的事,是全人类的事。基督的十字架不是只对着教会,而是对着这个世界。因此,我们今天愿意委身学习神的话语、学习神学、学习圣经的时候,我们要记住,这不是只为我们个人的属灵操练。上帝要使用我们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在我们工作的地方彰显祂。因为福音是普遍的真理。

我们的属灵操练不能离开神学的理性,神学教育也不能脱离属灵操练,但两者都要彰显基督的真理,因为基督教的真理是全世界、全宇宙的真理。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