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牧养任重道远

作者: 李华牧师
来源:李华牧师新浪博客
2014-05-12 13:51:00
分享与播放
(图:李华牧师新浪博客)

崇拜结束后,我走下讲台,一位弟兄向我介绍身边的姊妹,希望我可以为其作一次辅导。乍看上去,姊妹很有气质,应该是个白领。但稍作观察,却发现她深深的黑眼圈,面容憔悴。经验告诉我,她的问题不小,而困扰她的很可能就是婚姻问题。落座后,她便开始述说起自己的伤心事。不出所料,她已经离婚。听得出来她不是真想和前夫离婚,可事态并不由自己掌控。人性本是如此,错误总是别人的。

这位姊妹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一边抹着眼泪。眼前的这一幕,这些年来时常出现。她的伤心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无非是她的前夫是如何的过分,自己是如何的贤德;当时必须得离,现在觉得还是前夫好之类的内容。我认真地听着,并没有因为听的次数多了,心里就不再酸楚。相反,越听越是难过。我难过的是,人们离婚的理由总是千篇一律;我难过的是,人们离婚后总是后悔;我更难过的是,我能做的只有倾听。婚姻这一门课,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专家。所谓的专家自己的婚姻接下来会如何,也没人敢保证。每一对婚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是世上唯一的。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婚姻,圣经中也同样没有。我们只能探讨什么样的婚姻可以荣耀神。所以,谈到牧养从“城内”走到“城外”的婚姻,更要从头说起。

一、是什么为离婚敞开了城门

尽管离婚的原因多种多样,甚至有多少种原因就有多少种离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受错误婚姻观影响。二是客观为离婚提供了市场。

首先,在当今社会,神圣的婚姻观已经被践踏得体无完肤。据报道,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36—50岁年龄段是婚姻平稳期,50岁以上人群离婚率上扬。这些数字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离婚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不离只是暂时的,离才是王道。稍做调查你会发现,中国家庭离婚加速始于30年前的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离婚率上升是始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于是,一场所谓“性自由”、“家庭革命”的运动从西方席卷而来,那就是同居、不结婚、不生育、离婚。尽管如此,运动之初其实是倡导现代人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但事实上,却成为离婚率高居不下的推手。传统的婚姻观念没有了,婚姻中的契约精神、真爱和责任荡然无存,扭曲为纯粹的个人感觉主义。人生苦短,何必委屈自己,有感觉就结,没了激情就离。这些主张离婚的信条俨然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婚姻观。

其次,社会的转型和道德危机为离婚提供了客观条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结婚年龄与成本也越来越高。30年前,小伙20岁、大姑娘18岁就是最令人羡慕的婚嫁年龄。而当下,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还是大学里的学生、父母眼里的孩子。就业的困难,催生硕博一族,硕博一族又增加了本科生的就业困难。于是乎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产生了,开放的年轻大学生同居不是为了结婚,毕业必将各奔东西。职场中的青年同居也不是为了结婚,因为工作不稳定、生活有压力,走到一起更想要互助互利。随着一些媒体将镜头对准农民工,临时夫妻这一现象揭开了单身生活的难言之隐。因为情感寄托,身心需要以及舒缓生活压力等,未婚同居也就有了合理的市场。不管怎么合理,有一个道理是明显的,那就是一定比例的单身男女,并不陌生夫妻间的生活,也不觉得分手是件困难的事情,合得来则聚,合不来则散,毫无责任可言的两人关系反被吹捧为潇洒大气。不但如此,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已经亮起了红灯,离婚生活也被鼓吹得有如仙境。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媒体上活跃的名人们多多少少成了离婚品牌的代言人,一再向我们宣传离婚的好处:我现在很幸福,因为我又结婚了,现在的婚姻很甜蜜,婚姻的重点就是自己的甜蜜和激情,所以让我们结束鸡肋式的婚姻吧,换一个伴侣你会像我一样甜蜜幸福。

二、谁能理解“城外”之人的痛

当许多大龄青年基督徒还未进“城”时,“城”内却又不断有人走出来。未进“城”的说“城”里好,“城”里出来的说“城”外好。双方各执一词且各有充足经历,牧养这一群体其难度可以想象。欲想为其做什么,先明其缺什么。

1.生活不易

对于北京教会里大多数的信徒来说,北京是自己既爱又恨的地方。爱的是,它可以给自己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可以让自己自由自在地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便利。恨的是,房价高得可怕,一个月的工资甚至不足以支付一个月的房租。一年搬一次家烦恼够大了吧,但是一年搬几次家的人在北京比比皆是。北京的工作机会的确有很多,但是工作难度和强度同样很高。在困难的面前谁可以帮助他们呢?

2.情感孤独

每个人都活在一套情感支持系统里,这个系统包括理想、朋友、原生家庭以及信仰,其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让人烦恼。相对家庭来说,单身的情感支持更为薄弱。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人只身在外,承受情感孤独与身心寂寞的痛苦是何等滋味。

3.社会诱惑

对于生活在多元价值观下的城市男女而言,能够自愿地走进教会已属不易,能够做到合乎信仰的生活真是不多。夜幕之下的城市,单身派对、KTV、夜店等都在向他们招手。当然,必须申明的是,以上地方并不代表去了就违背信仰,但是很多违背信仰的事却是发生在那里。毕竟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中,我们的朋友和同事未必都是基督徒,谁也不敢保证我们就不会在遇到一两件烦心事时,被朋友一叫就去了呢。

4.缺少牧养

对于城市绝大多数的教会而言,还不能做到同性质的牧养。当然,针对单身信徒的聚会团契更是少有。因此,相对教会中的其他人而言,单身群体最需要牧养,可教会很可能最少考虑这个群体。

5.再婚难

通过交流和观察,我发觉单身信徒在诸多问题中,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婚姻。客观的难处摆在这里,80后未婚嫁娶还没解决,90后就已经排上了队,再婚岂不更加遥远。即便曾经的婚姻不幸福,伤心的事也不少,但是依然阻拦不了单身信徒渴望幸福婚姻的冲动。

三、单身牧养从这里开始

单身牧养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意,不是一年举办几次相亲活动,加个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希望通过快速单一的方法做好这类牧养,注定是要失败的。虽然,没有信仰的人生观,难有信仰的婚姻观,但是,仅有信仰的各种观念,教会不为其搭建信仰实践平台,观念将只能是观念。

1.讲台接地气

以婚姻为例,没有哪一个基督徒不受婚姻影响。但是,像这样普遍性的接地气的信息,讲台之上却严重缺乏教导。我认为,讲台不应该一年到头老是重复着基本要道,不然,信徒从哪里知道合乎信仰的婚姻如何开始,如何经营,如何荣耀神。这样关乎到每个人甚至每天的信息,反倒应该是常常讲。

2.收集资料,分建小组

越来越多的牧者们看到,教会建立会员制的迫切需要。年复一年的牧养却不清楚自己牧养的信徒是谁,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完全靠主观。单身群体就很典型,牧者熟悉的也就是活跃于教会中的那几个。分析资料后,按同性质以及性别比例分建小组,选择信仰成熟的肢体担任组长,每周硬性要求聚会一次。

3.专人牧养,设立宗旨

教会应该委派一位年龄稍长的牧师担任单身团契的专职牧师,由专职牧师与各小组长组成牧养团队。单身团契的宗旨是以基督的大使命为信仰导向,在生活中鼓励组员以圣洁的心彼此帮助,委身团契顺服牧者的教导,以圣经原则作为婚姻的指导。牧师保证每周与团契成员聚会一次。

4.到处走走

教会普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当信仰的指导下,单身肢体更愿意在信仰里组建家庭。因此,常常带领单身肢体们出去走走,与弟兄教会单身团契或青年聚会多联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单身肢体的婚姻问题更易解决,而且他们的身心灵方面都将被全面提升。这个群体的满足必然在全教会中产生具大的正能量。

结语:坦率地说,教会牧养工作的重点是信徒的大生活,即婚姻、职场、心理、子女、老人等,可是这一类恰恰是中国牧师的软肋,因为中国的神学教育缺失了实践神学课程。但凡能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回应者,除非经过训练,否则也只能凭经历去摸索了。笔者就理论和经历都属于后者,只能谈些浅显地思考与尝试。

注:本文已刊登在《天风》2014年第四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