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虽然境遇困难,十架苦辛,我仍将诗唱吟,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朋友可能对这首《与主更亲近Nearer My God to Thee》并不陌生——船身下沉时,乐队奏响诗歌,无法逃生的旅客同声齐唱,心灵得安慰,从容就难。
在此推荐的演唱版本,是由管风琴配乐的男生大合唱版本,逾两百人的男声大合唱,却让人心宁十分平静,第一句歌声入耳,便触动心弦,放下一切思绪,欲与主亲近、与之对话,整首歌听下来,心底似乎流入了一股暖泉,备感平静、安宁、幸福、大受安慰,也似乎忍不住想流泪。一曲终了,视频中指挥者陶醉的神情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他与主。
据《古典圣诗漫谈》一书介绍,1901年9月,美国总统麦金莱(W. McKinley)被刺,临终时轻唱此诗,之后在他的葬礼及全国追悼会时都选唱这诗。而英王爱德华七世也酷爱此诗,称它真正能感人肺腑。为何此事这般受人喜欢,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呢。
据《古典圣诗漫谈》记载,醉心戏剧,曾在伦敦歌剧院担演莎士比亚剧的女主角艾撒拉(Sarah F.Adams 1805-1848),因体弱多病不得不放弃深爱的戏剧,起初她很失望沮丧,随后便专心写作诗歌。1841年,一位牧师请之作一首诗,以配合他的讲章——《雅各的故事》。
艾撒拉为此托付,花了许多时间研读创世记廿八章10-22节,以雅各在伯特利的梦为题,写成了“与主相亲”,也说明了“背负十架越重,主越亲近”。 许多人推祟这是女诗人所作的圣诗中最好的一首。基督教与天主教都将它编入了他们的诗集。
歌中如此写到:
我虽举目无亲,日已西坠,四面黑暗笼罩,枕石而睡,梦中依然追寻,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梦中如行天路,从梯上升,所遇一切之事,由主引领,如闻天使声音,招我与主相亲,招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
睡醒满得安慰,感激不已,将我枕首之石,竖起作记,路中所历艰辛,使我与主相亲,使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
我快乐如生翼,向天飞起,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虽然境遇困难,十架苦辛,我仍将诗唱吟,愿与我主相近。
这首诗的曲调有二,在英国是用戴克(John B. Dykes)的谱,在美国则用梅逊的谱,中文圣诗集都选用后者。 梅逊(Lowell Mason 1792-1872)是美国人,是一位银行的出纳员。 他谙多种乐器,在教会指挥诗班,业余作曲。 成名后,曾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编审音乐教材并出版音乐杂志。 1832年他创办“波士顿音乐学院”,他是第一位获得“荣誉音乐博士”的美国人。(摘自《古典圣诗漫谈》)
原文链接:http://www.cccmusic.cn/index.php/vod/play/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