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以祭祖吗?这个问题至今存在争议,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于南京分享和合本修订版圣经之际,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基督徒们可以从罗马书14章1节到15章6节中保罗对民族身份的处理原则来看中国基督徒的祭祖问题。
卢牧师指出,保罗在罗14:1-15:6的经文中显明,他是一个极为尊重民族身份的人。当时保罗面对的是基督徒中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争论到底是“吃不吃俗肉”和“守不守日子”的问题。
原来犹太人作为选民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或规定,有些动物是不吃的,有些肉也是不吃的。他们相信了基督依然严格遵守此饮食,比如不吃肉、不喝酒(当时称作信心软弱的人,刚好与今天相反)。而在哥林多、外邦人中的基督徒饮食没有禁忌,什么都吃(当时称作信心刚强的人,今天则相反)。
在讲论中,保罗强调,原来是犹太人的依然按所持守的“不可吃”的规定。外邦人的基督徒本来没有饮食的禁忌,什么都吃,但也不能让犹太人一样吃。吃的人,一方面应当为了自己爱弟兄的缘故,自受约束,免得让弟兄跌倒,同时也不能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论断吃的人;无论吃或不吃都是出于信心的行为,因为“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14:23)
在这里,保罗强调要犹太人和外邦人守住自己民族的身份。而祭祖,也是中国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之一。因为中国人非常注重“家族”的概念,而“家”是靠祖先来维系的,因此,中国基督徒不能盲目地反对关于祭祖的问题。
卢牧师指出,祭祖在中国文化里根本就不是宗教,而是文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人就是从家庭来定义我们自己的身份,这是道德的社会的秩序。保罗也说祭偶像的祭物都可以吃,因此不是东西本身“不可以吃”,而是“为软弱的人”我们就不吃。
他还说,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祠堂、有籍贯。卢牧师称自己虽没回过老家,但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籍贯在哪里。在中国,祭祖是整个家族的规矩。但信仰之后就造成很大的冲突,说祭祖是拜偶像,还要烧香、上供。但祭祖不同于拜偶像,祭祖需要排队,尊长有序,代表家族的权利象征,而祖先也不是偶像。人们会因为灵不灵而决定去不去庙里拜,去哪个庙里拜,但是祭祖,一定是祭自家的祖先。
此外,卢牧师还借助中国教会历史上礼仪之争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分析说,正是因为当时大部分的传教士不懂中国的礼仪,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禁教悲剧。
他追溯了传教士马礼逊和利玛窦在华传教时对于祭祖问题的处理。19世纪第一位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教导基督徒不要祭祖。而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传统有很多研究,懂中国的文化,就说可以祭祖。
卢牧师将历史上的故事做了简单回顾:康熙皇帝曾写信给教宗表示祭祖是孝道,不是拜偶像,因为祖先不是偶像。但最后教宗表示,“信耶稣的不准祭祖。”康熙很生气,认为中国人当然要祭祖,于是将传教士赶出中国。
他提出,虽然现在祭祖问题在城市里越来越淡化,但是还依然存在。卢牧师谈到自己牧会经历,丧礼时有年轻信徒哭着来问:“我是长子,父亲去世,要披麻戴孝。但我是基督徒,我不做。结果家里人就很生气。”今天有不少基督徒会面临这些问题。
同时,卢牧师也强调自己不是在鼓励祭祖,而是仅仅指出:祭祖不是偶像,是家族的传统;祭祖是为了整个家族,为了确定我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但如果你心里不平安,那你不要勉强自己。”他补充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中国的身份是家庭定义的,哪个地方哪个家族这很重要。
“我们不需要放弃中国人的习惯。他是犹太人,他守律法,就体谅他的困难。” 关于祭祖问题,卢牧师建议:你祭不祭祖要看你的信心,还要看整个家族的情况,如果是家族氛围是把祭祖当偶像来拜的话,那就不行了。表达心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表达要靠里面的平安来做。同时也要有知识,要多读圣经,不要强迫改变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