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洲宗教的新特征:“代理的宗教”

作者: 魏德东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5-07-21 10:29:00
分享与播放

7月17日,在第12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的主题发言中,国际知名宗教社会学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格瑞斯·戴维教授阐释了她最近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代理的宗教”(Vicarious Religion),引起会议及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戴维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当代欧洲的宗教理解:延续与变迁”,指出了当代欧洲宗教的一个悖论,这就是一方面世俗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延续,但另一方面在公共争论中,宗教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具体说来,当代欧洲宗教出现了5个新的特征:第一,宗教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时间概念来说,不仅欧洲,全世界大多数地方今天所使用的年、周、周末等,都源于宗教;在空间上,欧洲的教堂仍然构成了最重要的天际线。第二,不仅越来越多的人“信仰而不归属”,现在新的情况是出现了“代理的宗教”,即少部分人代表大部分人实践宗教。第三,宗教更多的不是义务,而成为消费,神圣性似乎降低了。第四,移民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固有的宗教版图,东欧人来到西欧,中东、北非的穆斯林进入欧洲,他们原初的目的可能是经济的,但最终却改变着欧洲固有的宗教与文化。第五,世俗化力量对宗教变迁的回应。包括无神论者在内,欧洲具有很强的世俗化传统,他们对宗教的看法与行为也成为了解欧洲宗教的鉴镜。总体上说,在宗教问题上,法国比英国更自由,英国比法国更宽容。凡此种种,有些似乎表现了欧洲的世俗化,有些似乎又使人感觉到欧洲宗教新的生命力。

戴维教授是当代国际学术界有原创性的学者。1994年,针对英国和欧洲宗教的发展,她提出了“信仰而不归属”这一概念,一炮走红,不仅为学术界广泛使用,也为大众媒体津津乐道。今年,在她刚刚出版的《英国宗教:一个持续的悖论》中,她又提出了“代理的宗教”这一新概念,再次引发学术界与舆论的关注。

所谓“代理的宗教”,是说在当代社会,作为人类极少数的宗教专业教职人员,在宗教场所代表大众从事宗教活动。大多数民众平时并不去宗教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不再信仰宗教,他们的宗教信仰被宗教场所的专业人士代表了。戴维从4个方面阐述了大众的宗教信仰被代表的情况:第一,宗教场所的宗教领袖与专业人士代表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第二,宗教领袖与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代表大众信仰宗教;第三,宗教领袖与参与宗教活动的人代表大众实践宗教道德;第四,宗教场所有时提供空间,代理争论那些不可能解决的社会议题。

戴维认为,“代理的宗教”也许在平时不甚突出,但在民众遇到人生突发事件的时候,需求就显著了。例如当亲人亡故时,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到宗教场所,希望宗教专业人士提供宗教服务。如果这个时候宗教人士拒绝服务,就会引发极大的不满。这表明,大众平时冷漠宗教场所,但在心底还是希望有人坚守在这里,代表他们实践着宗教,并在关键时刻提供宗教服务。戴维还提到戴安娜王妃遇难后,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走进教堂或周边,表达哀思,而教会也竭尽所能提供蜡烛等器皿,为民众服务。

在中国宗教语境下思考“代理的宗教”这一概念,也会发现其适用性。中国民众“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传统,似乎就是“代理的宗教”。而近年来在大灾大难中,从政府到民间都频频在“头七”举行哀悼仪式,也体现了对宗教传统的回归与尊重。无论古今中外,一些表面上似乎衰弱至极的传统,实际上仍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而善于发现、提炼生活背后的知识,正是社会科学家的职责所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