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中国宗教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作者: 魏德东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5-10-27 11:57:00
分享与播放

10月23日至25日,国际科学研究宗教学会(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与宗教研究协会(Religious Research Association)联合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港滩市举行。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宗教、文化与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共设有119个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名学者正式发表论文,其他参加讨论、旁听的人难以计数。

作为中国学者,笔者对今年会议的首要感觉是中国话题的突出。很难不令人惊叹的是,明确讨论中国宗教的场次居然达到15场,超过总数的1/8。以国别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密集度在大会上首屈一指,甚至超过了东道主美国。我们来看一下有关中国场次的主题:中国福音派与加拿大宗教版图的转变,“中国宗教思想:综合认知科学的路径”,“本土中国基督教:多样与轨迹”,中文希腊圣经研究(1,2),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宗教皈依的新视角与移民社群,海外中国人的宗教经验研究,中国宗教的新发展,“中国基督教:五旬节”,大学生与宗教宽容,例外主义与中美国,“全球化、现代化与本土化:中国、印尼与土著”,中国及其移民社群的宗教个案研究,等等。

透过各场次的名称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宗教的研究,若以不同的宗教区分,基督教被研究得最多,达到7场。更为明显的是,基督教也是诸多中国宗教中唯一被点出教名的宗教。我们知道,宗教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一种宗教如果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顺利发展,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探索适应社会赢得发展的规律。就研究者来说,宗教社会科学的团队一部分是没有宗教归属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自宗教院校。就中国基督教的科学研究而言,教内人士是很大的一支力量。仅从宗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基督教毫无疑问用力最多,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最快。

今次年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中国本土团队宗教研究质量的提高,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年会所有的场次都由来自不同单位的学者组成,但却有一个例外,这就是为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中国宗教的新发展”专场,集中介绍今年5月完成的中国宗教场所调查。此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教研室主任曹南来博士主持,笔者作主题发言,钟智锋博士做中国基层宗教领袖政治观念的研究报告。科学研究宗教学会的现任主席、下任主席及多位重量级教授到场,会上讨论热烈,会下交流众多。这项调查历时3年,中国人民大学全额投资近100万美元,对中国大陆所有省、市(区)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活动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总样本达到4382个。严格依据科学方法、如此规模地对5种宗教的活动场所进行研究,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许多海外华裔学者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这一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本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作为惯例,年会都要组织新书展览,并为一些重点图书设立专柜,请作者出面直接与同行交流。非常荣幸的是,由笔者和钟智锋博士联合编辑、美国贝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社会学:大卫·马丁读本》、《宗教社会学:罗德尼·斯达克读本》也参加了重点展览,我们也应邀参加了读者见面活动。就大陆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