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读到两则与宗教相关的新闻。一是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当选为西藏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表示一定努力为西藏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墨西哥一位被誉为“暴风修士”的天主教神父,白天在教堂服务,晚上参加摔跤比赛,整整23年,征战4000多场,其目的是为孤儿院筹资。一东一西这两则宗教慈善的消息,为寒冬季节带来了丝丝暖意。
社会学家认为,宗教是慈善之母;宗教学家说,慈善是宗教的社会本质。古今中外,宗教参与慈善公益事业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盛行于北半球的佛教腊八节、基督教圣诞节,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本质上都是慈善节,表达了宗教信仰者在数九寒天为需要者献上一碗热粥或奉上一双袜子的心意。
自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局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中国宗教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合法性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今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完成的“中国宗教场所调查”数据,从多方面显示了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现状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43个县、市、区,4392家宗教活动场所的问卷调查数据,在宗教场所的支出中,超过一半的宗教场所,具体说,53%的宗教场所都有慈善公益支出;以拥有慈善支出的比例高低,五大教的场所分别为基督教65%、天主教52%、道教51%、佛教48%和伊斯兰教38%。就支出的金额来看,每个宗教活动场所每年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费用平均为3.9万元,其中佛教为8.4万元,道教为3万元,基督教为2.3万元,天主教为1.2万元,伊斯兰教为0.4万元。
设立常规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扶贫、助学、敬老、医疗等,是体现宗教慈善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的4000多个场所中,60%没有社会服务项目。具体到五大教,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比例依次为:基督教49%、天主教48%、佛教35%、伊斯兰教31%、道教30%。而就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费用而言,花费最大的项目,依次为道教10809元,佛教9431元、天主教6796元、基督教6526元、伊斯兰教5413元。
设立慈善基金是衡量宗教场所慈善公益事业正规化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约有10%的宗教场所设立了慈善基金。具体到五大教,依据比例高低,依次为基督教12%、天主教12%、佛教11%、道教11%和伊斯兰教3%。
在慈善事业的人员投入上,调查测量了参与人数最多的慈善活动,每个宗教活动场所平均约4人参与,五大教的具体数据是:天主教6人、基督教5人、佛教4人、道教3人、伊斯兰教3人。
以上数据表明,就参与各类慈善公益活动的频率而言,基督教、天主教的比例较高。而就慈善公益活动的人力物力支出来看,佛寺、道观较多。
客观地说,中国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从实践、政策和理念等多个层面看,都应该说是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4000多名宗教场所负责人的调查发现,“改善宗教慈善政策”是其四大诉求之一,这说明政府在宗教慈善事业的政策支持上,还大有潜力。而在是否同意“国家出钱办宗教慈善”的问题上,高达76%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表示同意,这似乎也表明对于中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艰巨性,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