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14日,第13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主题为“宗教与公共生活”,近百名学者出席。
据中国宗教学术网消息,本届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人大哲学院、宗教高等研究院、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科学研究宗教协会(SSSR)现任主席柯文·施密特(Corwin Smidt)教授发表题为“现代化与宗教转型”的主题演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向平就“当代中国的‘私人信仰’陷阱”主题作了发言。与会学者还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公共性、全球华人宗教研究、民族与宗教、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法治、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精神健康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官网介绍,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创办于2004年,由魏德东教授发起,迄今已有12年的历史。从与会者的学科构成看,今天的宗教社会科学,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而已经成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领域。
7月8-12日,第13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在人大举办,据魏德东教授介绍,主讲教授为美国现任科学研究宗教学会(SSSR)会长柯文•斯密特教授,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青年学者与学生参加了学习与研讨。
在讲课中,斯密特教授谈到:美国人的宗教参与与公共参与呈正相关。具体说来,越是信仰虔诚、参加宗教活动多的人,越倾向于参与公益慈善等公共活动;民众的公共参与和他们信仰的宗教教派没有关系,而与他们的信仰类型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不管民众信仰的是基督教、天主教或佛教,与公共参与有关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虔诚、宗教活动是否积极。数据还显示,民众的宗教参与和他们的政治参与关系很弱,有些数据还显示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关系。
魏德东教授由此认为:公益是宗教公共参与的核心。“宗教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就是宗教思想的指导。佛教的慈悲济世、基督教的神爱世人、道教的积爱成福、伊斯兰教的敬主爱人,在公益慈善活动中,无不成为宗教社会参与的独特资本,使古往今来的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呈现出优 质高效的特点。”魏教授在题为《公益是宗教公共参与的核心》的文章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