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宋文增老牧师95岁安息主怀,原籍山东威海人。27岁离开山东,一生扎根奉献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他用一生践行了一粒麦子的真理,可以说现在鄂尔多斯市的每一位信徒都是由他这粒麦子结出来的果实。他是鄂尔多斯市的拓荒布道者,他见证了鄂尔多斯市半个多世纪的基督教历史。“80年初,恢复宗教信仰自由,他手捧小红色皮的《新约圣经》,珍贵的不得了。90年代末,政府批准建教堂,他高兴的不得了。”从他儿子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老牧师向着主的热心是那样的单纯、执着。如今,老牧师已经安息主怀,留给后人的是这一粒麦子沉甸甸的生命。
“我父亲走的有点突然,一周之前他还在讲道,有一点遗憾吧,他有一个愿望是讲道到100岁,”宋文增老牧师的儿子宋恩余伤感地说到。
宋文增老牧师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教会的牧师, 1922年4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2016年7月21日凌晨2点41分安息主怀。宋牧师出生于基督化家庭,父亲母亲、爷爷奶奶都是基督徒,他的爷爷奶奶见过外国传教士,是中国第一批信徒之一。
老牧师夫妇都是山东人,育有四个子女。大女儿继承了父亲早年的职业,是一名医护工作者;大儿子、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宋恩余是小儿子,现今是东胜教会的一名服事同工。四个子女中只有大女儿出生于山东,三个儿子都是生于内蒙,长于内蒙,他们全家都是基督徒。
1948年,年仅27岁的宋文增携妻子和刚刚一岁大的女儿从烟台出发,前往内蒙古宣教。他们一路途径青岛、北京、张家口最后到达内蒙古。当时正处在战乱年代,原本几天的路程,他们却走了半年多,一路上几经波折坎坷。
1951年,宋文增接受神的呼召,从呼和浩特出发,途径包头、巴盟陕坝前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开荒布道。呼和浩特和包头都有传教士的足迹,鄂尔多斯偏僻落后,没有传教士去过。
“我父亲的老家山东威海,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50年代初的鄂尔多斯是非常荒芜落后的,我父亲却选择了离开山东,扎根在这里。到现在来看,只能说是神呼召了他,在一个没有福音的地方开荒布道,” 老牧师的儿子宋恩余说。
到文革时期,聚会被迫停止。宋文增留在当地工作,他是一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需要上门为患者诊治。“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半夜有人敲门,他就背起诊疗箱就走了。所以后来我父亲让我去学医,我就说什么也不愿意,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弟兄姐妹四个只有我姐姐学了医护,”宋恩余回忆到。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恢复宗教信仰自由。“那时候圣经很缺少,他就拿着一个小红本,上面写着《新约圣经》,宝贵的不得了,总是拿起来看。”宋恩余说,当时他刚刚上初中,父亲联系了大概七八个人来家里聚会。在宋恩余的童年时代,他并不知道父亲是信耶稣的,对于父母的聚会也颇为反感。“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聚会,只是碍于父母的情面也不能明着表现出不满。再后来,圣灵在我心里工作,我也渐渐的接受了耶稣,”宋恩余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说到。
最开始只是家庭聚会,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聚会点搬到了旧火车站附近。虽然还是家庭聚会,但教会很复兴,人数成倍增长,每年有一二百人信主受洗。1998年东胜教会在区政府正式登记,成为法律认可的教会,宋文增牧师是教会的法人代表。
1999年6月,宋文增成为鄂尔多斯市政协委员。他在开会期间写提案,要求盖教堂,同年政府发下文件允许建教堂。
“我父亲当年78岁,每天奔波在工地上,可火热了,可高兴了,那是相当大的好消息。政府批准我们盖教堂了。按照当时的经济情况很难盖起来,但是一年不到就盖起来了,资金也没有缺乏”宋恩余回忆到。
宋恩余告诉福音时报,老牧师享年95岁,他在7月初还主持了教会的圣餐礼。老牧师是东胜教会唯一的牧师,深受信徒们的爱戴。问到宋恩余是否被按立圣职的时候,他笑了笑说:“还没有,其实按照条件我是可以被按立的。我是80年代的全日制的大专学历,我又参加了金陵神学院的圣经函授班,学了三年。已经按立了好几批弟兄姐妹,我的父亲不考虑我。他总是跟我说,服事神不要看名分,踏踏实实的做工就好了。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职分并不重要,服事主就好了。”
“我很想好好的给父亲写一份回忆录,他曾经跟我细细的讲过他的故事,我也在收集资料。但是我还有些想要问他,我以为还有时间,没想到他这么突然的离开了,最近我也是很有负担,想要把父亲的一生整理、记录下来,”宋恩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