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晚上7点,北京基督教会海淀堂邀请了中国公安大学中文系刘振农教授做了题为《<圣经>旧约与儒家早期经典对读》的讲座,百余人参加。
据海淀堂网站介绍,刘振农教授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刻的了解,他曾应海淀堂的邀请,于2016年年5月20日做了以《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历史》为题的讲座。这是他第二次于海淀堂举办中国文化与圣经相关的主题的讲座。
此次讲座开始之前,教会同工将赞美诗集分发到在场的每个人手中。诗班带领唱诗《爱使我们相聚在一起》、《最知心的朋友》、《除你以外》,最后全体会众起立歌唱了《我以祷告来到主跟前》,随后以祷告拉开了讲座的序幕。
刘振农教授对儒家早期经典中的人物、故事及地理历史背景等见解独到。他从文学角度对圣经故事与中国古代故事进行了对比,主要强调了八个大字:同形异质,各有擅场。
刘教授首先提到,圣经中令他印象最深的女子,不是夏娃,不是马利亚,而是路得。“这个普通对外邦女子为何被记入圣经?”他分析说,作为寡妇,路得独自一人夜晚来到波阿斯的场上,睡在他脚边,如此不合乎礼法的行为,因何又被信徒们称颂。
刘教授将路得的故事称为“拾麦穗的启示”,他说,这是典型的文化同根代表之一。他发现在利未记和申命记中,上帝都将“留麦穗给寡妇”此等小事列入律法之中;原因在于,上帝通过此举告诫农业时代的整个以色列民族要团结,彼此相爱,这体现的是“爱”。而在儒家文学《诗经 · 大田》中,也有“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与此相似。
《路得记》中的拾穗女子,身为外邦人却谨守律法,虔诚地追随神。男主人波阿斯更是临事不苟,按照犹太民族的律法娶来路得。路得在那个晚上的做法看来不合礼法,但他们的结合却为犹太后世的昌盛铺开了道路,他们的后裔中出现了史上优秀的人物——大卫王和耶稣基督。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身世相仿,《史记》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指孔子是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明显违背中国古代的传统礼法,但有了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后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之后, 刘教授又提到中国古代的献祭和圣经中的献祭,说这是文化同根的第二个典型代表。他提到《诗经 · 生民》中“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称这又类似于利未记中规定燔祭和素祭之分。《大雅 · 皇矣》中记载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这和基督教中的神与神性相同。
刘教授讲到了第三个典型的文化同根代表:《尚书》中的《洪范》篇,从来源和名字讲与洪水后的“以虹为约”的契约相近,说明早期人类生活有很大相似性。以《圣经》旧约为代表的古以色列文化和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起源于洪水泛滥后的农业文明,之后在不同时代的影响下,走向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创造出有同有异的思想体系。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刘教授又对比了中西思维观念的不同:中国的信仰逻辑是天命观,而西方是圣经的思维逻辑,即信仰。他还分析了智慧的来源,中国民族的智慧来源于山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以色列的智慧来源于圣经,耶和华以聪明定天,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最后,回答了听众有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