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九年(1893),英“内地会”卫埋森医生(Dr.MiliarWilson)与夫人来平阳以教会名义,自费在何二胡同买宅院2座,创办临汾教会医院,诊治男病员。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教会及其医院财产被付之一炬,卫理森医生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于同年七月九日被山西巡抚毓贤斩首于巡抚衙门照壁前,同时殉道者还其他传教士和中国信徒61人。《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后,殉道者得到赔款,卫理森亲属用赔款在临汾城建一所教会医院。
民国元年(1912),英国人柯维忠负责建成临汾教会医院以此纪念卫理森,命名为“善胜医院”,专为男病员治病,地址在财经巷以北、解放路以南,占地面积约0.87公顷,有门诊室、挂号室,候诊室、药房、手术室、消毒室、病房等近百间(可容六、七十人)。原来何二胡同教会医院成为接待女病员医院。
民国9年(1920)前后,又在男医院西北买1块空地,约8公顷(今动力厂院)新建女医院。院内附设3年制医学班,招收中学毕业教徒子女学医,先后办四、五期,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新医疗技术和新药医务人员,如张仰止、张桐斋等医师。
柯维忠任该院院长,柯病故后,英人侯文辅医生任院长,中国人张仰止,李仁任副院长,英国医生还有邓、赖2人。抗日战争前,医院院长是加拿大赖德生医生,副院长是李仁。女医院有护理人员6人。候诊室候诊女病人最多时一天有五,六十人,候诊室有传道人讲道。医院可做大手术,取出过30斤重肿瘤;白内障手术也很成功。
抗日战争初期,男医院可容200病员住院,女医院可容100病员住院。善胜医院先后接收张家口,太原等抗日前线退下来的伤病员近万人,为治疗抗日伤病员作出重大贡献。
民国27年(1938)2月,日军侵占临汾,教会大教堂被日军作为电影院,医院药品、器械,家具、用具和l辆救护小汽车均被日军抢用,教会和医院房屋十有八九被日军强占,男医院被日本人办成同仁医院,女医院被日军改作陆军医院。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及其医院房产,除女医院被阎锡山接收改成军事物资库和铁工厂外,其余均归还教会。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设在教会。救济署附设有诊疗所,免费为群众治病,所长贾宜轩,医生有贾敬夫、梁志英等,护士有赵茂轩、王子青、刘宝全、吕晋一、贾进雄,医务顾问张仰止。一年后,善后救济署撤销,诊疗所的手术器械、显微镜、消毒设备、手术照明灯及外科病人用品等留给善胜医院。院长贾敬夫,医生有王守谦、王汉荣、李兴杰、梁志英等,护理人员有刘宝全、吕晋一、张定民、高学曾、潘真德等,可施一般四肢和腹部手术,晋南各县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常来此就诊。
民国37年(1948)春,解放军包围临汾城72天,城内国民党同阎锡山守军横征暴敛,医院东院被七七后方医院强占,并强征善胜医院的药棉、绷带等救护敷料,年青护士被征担任战壕工地民工救护,城内物价飞涨,城外病人无法进城求医。5月17日,临汾解放,执行军管任务的解放军首长下令善胜医院,立即着手救治受伤群众,医护人员白天黑夜诊治护理。院长贾敬夫持军管会证明去塔儿山,把已编人解放军补充四团的刘宝全、吕晋一要回来,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救治受伤群众。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受伤群众3 000多人恢复健康。
解放后,人民政府招收大批各类人员参加革命,刘宝全、吕晋一于1949年下半年到铁路医院前身卫生所工作,贾敬夫院长于1951年6月去铁路医院任儿科主任,郭宝珍去临汾县新建的卫生院工作。
1951年6月1日,按照人民政府决定,善胜医院并人晋南公立医院,临汾基督教会善胜医院的房地产由晋南地区人民医院接收,4台显微镜、外科手术器械以及眼科、牙科、妇科、化验室的全部设备、家具.用品,均无偿交给人民医院,成为创建地区人民医院的物质技术基础。梁志英大夫和2名护士随之成为地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
1988年,经基督教会申请,临汾市卫生局市卫字(88)23号文件批准重建善胜医院。院址:城内青狮北街44号,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设有门诊、药房、门诊处置室,手术室、化验室、口腔科门诊,护办室,院长办公室各l间,病房6间,住院床位3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手术室、化验室、放射科、心电图室等9个科室。
原文请查看:临汾基督教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