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基督教会的百年悠久历史

来源:旷野博客
2016-08-18 14:26:00
分享与播放
安顺市西秀区基督教会(图:贵州民族报)

公元1884年,基督教传入安顺;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当中,安顺基督教经历建堂,兴办义学学校、医院、住宅楼,经历抗日战争、“文革”、落实宗教政策、重建新堂;如今,它是一座崭新的建筑,是多个民族基督教信徒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和过宗教生活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西秀全区基督教工作的中心枢纽。

福音传入

安顺市西秀区基督教会(新教)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由中华基督教内地会首派英籍传教士白得礼牧师来安顺布道传入。起初,白牧师在城内东门坡临街小客栈租一铺面,挂出“基督教宣道所”招牌开始传教活动。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白牧师将“基督教宣道所”迁入城中心东街陈广泰的临街铺面继续布道工作。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英国内地会再派英籍传教士党居仁牧师(J.R.Adams)和中国传道人戴盛友夫妇一起来安协助白得礼牧师工作。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白得礼牧师回国,党牧师和戴盛友夫妇留下继续工作。

建立教堂

由于信教人数增加,原租处所已无法容纳,在征得内地会贵州区会同意后,购得城内水洞街赵军门家三进五间公馆作为基督教宣道场所;一年后,又购得相邻的牛屠户刘幺妹家空地一幅,以及临近的廖、郭、潘三家的房地。至此,形成了东抵半边街(现白红路),南抵双眼井,西抵水洞街,北抵管桑园和后建“安中”的围墙等一整块、总面积为7976.38平方米的场地区域。

购地完毕,党牧师和戴盛友夫妇在着手教堂筹建工作的同时,随即于公元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开始兴办“义学”,面向贫苦大众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聘请当时的社会知识界名流饶渔九、赵诚斋(两人后来成为信徒)任教,招生男女学生各一个班(每班60~80人),学制4~5年。另先后在安顺城区附近的柴家苑、罗家园、石板寨等苗族贫民居住地区开办附属“义学班”,此善举对提高安顺平民大众的新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安顺义学规模扩大,更名为“安顺敬一学校”。招生对象面扩大为贫苦的青少年信徒,提倡学成毕业后回到原籍从事传教。当时就读的学生有戴岳伦、杨锡光、杨庆安、杨友轩等人,后成为黔西北一带有名的传教士。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上海内地会拨来建堂专项资金并派工程师指导,由党居仁牧师亲自监督施工,戴盛友教士负责财务收支工作。通过辛勤努力,一栋长六大间砖木结构建筑的教堂,和包括用于作医院、学校、教牧住宅等的附属房屋建筑全部竣工落成。特于教堂大门两侧镌刻1898落成字样和撰联“安土敦仁锡尔多福;顺时布化怀我好音”以作纪念,并取对联头尾四字“安顺福音”命名教堂为“安顺福音堂”。

兴办学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党居仁牧师以义学毕业生孙士明的名义在安顺开办收费制学校“广智学堂”。该学堂主要招收富家豪绅子弟就读,目的是扩大教会在安顺上层社会的影响。聘请当地名士柳惠熙教授文学,孙士明教授科学常识,党居仁牧师教授英语。当时安顺尚未开办新学,广智学堂虽收费昂贵,报名者却十分踊跃,首届择优录取学生达100名。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党居仁牧师改办乐育高等小学校,该校广招以苗族同胞为主的少数民族子弟免费入学读书。聘请饶渔九任校长,其子饶伯承任科学常识课教员,另聘请柳惠熙、吴连成、张跃先等为教职员,党居仁牧师自己任英文、圣经课教员。该校开办后学生甚多,有远自郎岱、水城、威宁等地的来者,共招生两个班。

次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夜晚,党居仁牧师起来巡夜查房时,遭遇雷电击倒于白果树下离世(在今安顺市一中进门正中的老白果树脚),教会信徒将其厚葬于原东门外虹山脚下教会墓地内。后因教会墓地被改建的虹山水库所覆盖,逐与其他老信徒的坟墓一起迁葬于现今北门外三0二医院后面的小山坡上。

社会服务

安顺基督教福音堂及配套的学校、医院、住宅楼等设施建成后,先后由内地会差派了一大批传教士,其中有英国的朱受和、秦尔锐、冯教士、周恒士、敖志登,美国的赖恩荣、裴中谦、黎教士,加拿大的文藻、文道成、费济华、薛理得,澳大利亚的翟从宽、任信诚(女)、饶富康、李得文、何家澈等近二十位传教士来到安顺,协助处理教务,办义学,为学生授课。又先后开办教会福音医院、宏恩医院,面向社会,服务民众,为广大贫民百姓免费看病治病。

当时国外传教士、社会各方人士云集安顺教会,人才济济,教会兴旺非常。开辟了平坝、镇宁、紫云、关岭、兴仁、兴义、安龙、普安、六枝、郎岱、水城、普定、织金、大方、毕节、威宁、纳雍、赫章等教区,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基督的福音得到极大的广传,安顺教会成为当时辐射黔西北地区的基督教传教中心。且为抗日战争筹集捐款出钱出力,作出过积极的奉献,直到新中国诞生前夕。

教堂被拆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安顺福音堂的全体信徒与全国人民一起积极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在安的外国传教士陆续离安回国。

1950年春,新安顺地委、行署向安顺基督教会借房办公,教会无偿给予支持配合,将教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屋及绿化园地腾让。

1956年秋,地委、行署搬迁出教会后,由于教会当时缺乏专职的教牧传道人员管理,教会组织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安顺地委、行署搬迁时,无法与教会办理交还手续,只得将教会的绝大部分房屋教产暂时移交安顺县中学(即现在安顺一中前身)代管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宗教活动被迫中断,教堂剩余房屋等全被民办“育红幼儿园”侵占,福音堂被拆毁消失。

重新建堂

1979年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初步贯彻执行,教会于1981年收回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旧瓦房,权作信徒聚会的临时活动场所。

之后,实宗教房产初步落,被“育红幼儿园”侵占去的教产由教会收回,政府又敦促市一中(前称地区一中)划出216平方米垃圾地给教会,作为教产落实归还的一个部分。至此教会得以落实归还的用地面积共约八百余平方米,与教会原拥有的实际土地面积7976.38平方米相比为十分之一。

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信教群众越来越多,原有的小瓦房已容纳不下前来参加聚会的信徒。1991年春,广大信徒群众踊跃奉献,政府拨出专款十万元,对原用于聚会的老旧瓦房进行拆除,重建基督教堂。1993年重建礼拜堂,为砖混结构罗马式建筑,长20m,宽约10m,高8m,前部分两层,楼下为接待室、会议室,楼上为观礼台;继为大厅,以钢混拱梁撑顶,两侧墙壁分设尖拱窗,后台为圣台。室内以现代灯饰装点,屋面配小尖塔。

至此,安顺基督教会有了一座较为正规的教堂,安顺基督教信徒拥有了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据不完整的统计,安顺基督教堂现有汉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基督教信徒约7000余人,是多个民族基督教信徒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和过宗教生活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西秀全区基督教工作的中心枢纽。

2010年,教堂重新加固维修,现焕然一新。

面向世界

安顺被列为国家甲级旅游开放城市之后,基督教堂作为宗教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肩负起省内外和国内外基督徒旅游客人参观交流的接待工作重任,完成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丹麦、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督教友好团体、友好人士的诸多接待任务。

原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基督教会(新教)简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