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陕西宝鸡市岐山县教会教志

1807年苏格兰人马礼逊进入广州,开启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宣教事业。随后,1853年英国人戴德生牧师来华宣教并建立宣教团契“内地会”,把福音的事工从沿海推向内地。

“内地会”的传教士1882年把福音种子播撒在陕西宝鸡的岐山、眉县、凤翔、扶风等地。抗战胜利后,戴德生之子戴永冕在凤翔办起西北神学院。一百多年来,岐山等各县区的教会享受了神恩的哺育,也经历了各种火炼的试验,现在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807年苏格兰人马礼逊进入广州,开启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宣教事业。随后,1853年英国人戴德生牧师来华宣教并建立宣教团契“内地会”,把福音的事工从沿海推向内地。

“内地会”的传教士1882年把福音种子播撒在陕西宝鸡的岐山、眉县、凤翔、扶风等地。抗战胜利后,戴德生之子戴永冕在凤翔办起西北神学院。一百多年来,岐山等各县区的教会享受了神恩的哺育,也经历了各种火炼的试验,现在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一、解放前岐山教会的概况(1925——1949年)
 
1、福音在岐山的传入及传播:
      
福音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路传入岐山。在渭河以南地区,1882年戴德生牧师来内地,在宝鸡眉县一带传教。1925年眉县梁忠信在眉县教会信主、受洗并被差遣扎根岐山高店传扬福音,发展信徒有朱福海等几十人。1930年教会在高店街南买地1.7亩,建大房和附属房共10余间作为教堂,开始敬拜活动。这就是岐山最早的基督教堂。与此同时在渭河以北地区,英国人史鸿道牧师已扎根在凤翔开始传教工作。有一位叫别解贞的老人接受福音信了主,之后,别解贞经英国人米旗荣牧师培养成为传教士,并于1942年派遣她来岐山传教。史鸿道牧师出资在岐山县城西街的西巷旁(今岐山县招待所院内)买地3亩,房子5间做为岐山教会的活动场所与别解贞的住所。从此,别解贞就以教会为家,把自己奉献给神,开始了她传福音的生涯。她走遍岐山各个乡村,广传福音拯救灵魂,引人归主。
      
别解贞被圣灵感动差一位姓尚的大姨去益店传教。凤翔教堂长住的牧师米旗荣、师美生(美国人)、夏友伯(加拿大人)、安宜圣(英国人)经常来岐山协助别解贞传教。
      
1948年西北神学院毕业生原彼得(蒲城县人)被差到岐山主持传教工作。他和别解贞组织信徒先后两次修盖教堂,其间同华亭、尚大姨、赵德仁同心合一传扬福音到蔡家坡等地区。1960年,岐山全县有信徒1000多人,其中县城信徒300余人,教堂6间,宿办楼5间。
 
2、教会自立运动对岐山教会的影响: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反帝国主义的思潮在中国日益高涨。1922年“非基运动”爆发,持续到1927年结束,更催化了自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此期间,中国信徒建立了若干自立教会,该会以完成中国教会自理、自养为目标,得到各地基督徒的响应。至1920在全国16个省共有189个自立会所,并于同年6月召开第一次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全国联合大会,成立了“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全国总会”。自立会发展到顶峰时有600多个教会参加。远在西北的宝鸡岐山教会也受到“自立运动”的影响。1938年,岐山教会的赵德仁、别解贞等加入该会,成立“中华基督教关中区联合会”,改当时福音堂为中华基督教会,并书写“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匾额挂在教会门口,正式成立自立教会。

二、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岐山教会情况(1950——1977年)
      
解放后,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法律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因此岐山各堂点教会一直进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这一时期岐山教会基本情况是:
 
1、县堂由原彼得协助别解贞传教士主持教会各样工作,在县城南北进行传教。涉及河交、粉王、东坡、北杨村、路家等地区,信徒达300多人。当时执事有杨宝林(杨安福之父)、周育贤、曹桂等。
 
2、蔡家坡教会由康明远、赵德仁主持工作。当时信徒300多人,教产是赵家的1亩院子及车站的1亩地方,并盖有房子。
 
3、高店教会由朱福海(1925年受洗)长老主持教会工作,发展很快,到50年初已有信徒300余人。
 
4、益店教会由王德海协助尚大姨(王德海1935年在丹凤县由挪威人史敬文牧师为他受洗,1957年去北京协和神学院培训学习半年)主持教会工作。教会在西门口附近买了一亩多地,三只窑洞,作为教会活动场所,其间教会培养了同工杨怀(最后为长老),接续王德海长老在益店教会工作,当时有信徒400多人。
       
1960年原彼得返回原籍,接着同华亭、王德海在岐山主持传教工作。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岐山教会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受严峻的考验。同年7月有些教牧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被管制的管制,劳改的劳改,公开的宗教活动完全停止了。

三、改革开放以后岐山教会的情况(1978年至今)

 1、教牧人员的冤假错案得到昭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对岐山教会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的教牧人员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昭雪。这些教牧人员再次投入教会牧养工作之中,为“文革”洗劫后的岐山教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恢复敬拜活动,建立敬拜场所。
      
岐山县教会各堂点的敬拜活动从1979年以后逐渐恢复,由于礼拜堂被毁,信徒只能在家中聚会。益店堂由杨怀长老主持在他家礼拜,信徒达上千人,执事、同工有曹生华、韩志修等;高店堂由朱福海长老主持在他女儿家礼拜,人数有几百人,执事、同工有麻弟兄、冯玉林等人;蔡家坡堂由赵守智长老(赵德仁之子)主持工作,在李万顺弟兄家礼拜,信徒几百人、同工有李万顺、王秀珍夫妇(李春香之父母)。由于教派的原因,信徒比较分散,县堂由王德海长老主持在朝阳村四组王恩芳家里活动。经过“文革”洗礼的信徒怀着渴慕的心聆听主的教导,聚会的人数从起初的十几个增加到几百人,家庭聚会点已无法满足教会敬拜活动的需要。

在岐山教会各堂点的牧长和信徒多方申请呼吁下,经政府批准,全县开放岐山县堂、益店堂和高店堂,分别在1987年和1988年退还了教产。教会上下积极奉献,买地方建教堂,现在都有了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各堂点和乡村教会在天父的眷顾下,敬拜活动逐渐恢复起来,有的划地新建、有的在信徒家中聚会,福音的火种再次点燃、传递。随着每年信教人数的增长,仅有的三个堂已难以满足需要。经政府同意,在青化、小强、屯子头,分别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建起三座礼拜堂,初步满足了东北乡一带信徒的需求。
     
现在岐山教会有6个堂13个点,信徒约有6千人。神的生命粮喂养着他的儿女,岐山教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兴盛。

原文:教会教志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