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基督教江湾堂青年团契举办了“基督教文艺讲座”,讲员介绍了著名的基督教绘画作品,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祈祷的手》,还有基督教音乐,如亨德尔的《弥赛亚》,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当唱到《哈利路亚》的时候,全体听众都会站起来聆听。
《西斯廷圣母》是诸多圣母画作中的代表作,讲员介绍,圣母和小耶稣的眼神皆怀忧虑,传达了对于人类的堕落忧心忡忡。很好地表达了画作中救赎的立意。画面下方分别是教宗和圣女芭芭拉,教宗的一只手放在胸前显出崇敬之心,另一只手指向人间。而另一侧圣女芭芭拉则面带喜悦,满怀憧憬盼望。画面底部可爱的小天使则也表达了对于圣婴诞降的关注。
《祈祷的手》是画家丢勒最为著名的画作,相传画家出身贫寒,家中兄弟手足众多,而丢勒和他的哥哥却都对艺术深有兴趣,无奈两人只能以掷铜板的方式选择一人去艺术学院读书,而留下的一人去矿场工作供给学费。等一方学成之后,再供养另一人学习。丢勒胜出,便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履行诺言准备回乡供给哥哥能去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哥哥却因在矿场上的辛苦工作,手指关节已经变形,不能再拿起画笔刻刀。只能放弃原来的梦想,但是却为弟弟的学成归来大感欣慰和高兴。丢勒不经意间撞见哥哥为他在上帝的面前合手祷告,祈求上帝赏赐加倍的才华给予弟弟。让丢勒感动不已,他便绘下这双祷告的手,其中充满了敬虔和爱,因而闻名天下。
欧洲音乐的源头在古希腊。基督教的信仰、教义、节日、礼仪和宗教感情对古代、近代欧洲音乐产生了广泛、深刻、久远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这种影响依旧存在。
4世纪主要为安布罗斯圣咏、6世纪为格利高里圣咏,其特点是没有记谱方式,而靠修士口口相传;11世纪前,纽姆符号产生,将符号记录在歌词上;11世纪奎多发明了四线谱、音阶,能以记谱的方式传承音乐作品;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有众赞歌,会众用本国语言可以参与唱诗;17-18世纪,最有名的为巴赫,首创五指弹琴,妇女可参与献唱。
此后,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化,原本在弥撒礼仪之中采用,后来也成为宗教音乐的一种形式,在新教的各个教派之中被广泛采纳。比如作为新教徒的巴赫就有非常著名的代表作《b小调弥撒曲》。
亨德尔的《弥赛亚》誉满天下,因为作曲家仅仅花了24天,就创作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作品创作的本身就能显明了上帝丰富的恩典。三大神曲除了亨德尔的《弥赛亚》外,还有海顿的《创世纪》,之中有一处被简化后收入在《新编400首赞美诗》中的第17首。
亨德尔的《弥赛亚》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哈利路亚》。相传在1743年伦敦皇家剧场演出《弥赛亚》,唱到第二部分衷曲《哈利路亚》的时候,观看演出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激动得站了起来,而后全场观众都站起来。这个传说无法考据其真实性,但这传统一直保存到现在,当《哈利路亚》唱起时全体听众当站起来聆听。
对于中国基督教圣乐,现存最早的一首赞美诗为《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在400首新编赞美诗第385首。马革顺教授的《受膏者》是中国人原创的一部基督教音乐作品,作品之中采用了西洋的和声和复调,但是有很多中国人的特色,给人以恢宏、壮丽,有深刻的画面感,音乐与歌词配搭,使人如临其境,产生共鸣,为广大的信徒所喜爱。其中有一处也被收录在《新编400首赞美诗》的329首。
讲员分享,基督徒都知道圣乐是口唱心合、崇拜赞美的诗歌,赞美上帝,赞美主耶稣基督,因此不管是什么音乐形式,不管是什么人唱,都应该口唱心合、崇拜赞美。但是今天我们教会里有个别的教堂,出现一些流行歌曲,这也是如今教会音乐的争议点,他认为,教会音乐可以通俗化,但绝不能低俗化。不论是大家名作还是一般会众的唱诗都不能离开崇拜赞美,这不是表演,这是献唱,是我们心灵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