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2日于南京举办的2016“宗教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做了题为《服务倡导与和谐发展》的主旨演讲,谈到了爱德的诞生、发展等,强调该基金会的工作是扎根于中国土壤,不仅是发挥公益慈善的社会作用,更是中国处境下的宗教公益慈善对社会的适应,“服务使我们和谐”,丘秘书长说。
首先,丘秘书长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写《基督教中国化的三要素》一文中的观点表示:任何世界性的宗教,在从原住民宗教向其他民族和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发生宗教在当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只有完成了政治上的认同、社会上的适应和文化上的融合,单一民族的宗教才能成为世界的、本地的宗教。他还引用圣经《哥林多前书》9章20节中保罗的话来解释这种认同和适应,“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他认为,爱德基金会的诞生,是中国教会从“三自”到“三好”的重要事件。回顾历史,我国慈善事业至唐宋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悲田养病坊就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贫民救济机构,这与宗教密切相关。基督教也从注重灵魂得救,到关注属世的贫穷、饥饿病痛和灾难等人们面临的现实痛苦。近代以来,伴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公益慈善活动成为拉近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社会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会出现了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和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丁光训主教又考虑了中国教会的“三好”问题,不仅坚持自治、自养和自传,更要使教会治得更好、养得更好、传得更好。丘秘书长表示,丁主教的这种认识也是后来爱德基金会能够成立的思想基础,“爱德基金会是由中国基督教界发起成立的有教会背景的发展机构,它的工作传递了一种普世价值。”
其次,爱德基金会的工作扎根于中国土壤,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丘秘书长表示,爱德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成才于深化改革的历程之中,它深深根植于我国农村和城市的许多社区之中,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上应国家政策,中跟社会需求,下解群众之急。三十余年来,爱德经历了三个十年的发展阶段,在初创期与海外基督教背景的发展机构学习经验,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教育、助残和农村发展等方面的项目;第二阶段在云贵川、广西、甘肃和宁夏等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农村扶贫和综合发展项目;第三阶段则开展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企业等工作,并积极探索促进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大力加强国内的宣传筹款工作。此外,爱德还走出国门,先后设立埃塞俄比亚与日内瓦办公室。这些发展都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
爱德在做项目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项目设计规划、实施监测的过程中,既尊重专家的意见,也重视受益群众的建议,还注重提高受益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比如爱德综合扶贫项目中的妇女小额贷款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该基金会还倡导理念的传播,爱德一开始就先后与世界各国的教会和发展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具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空间,向国际机构学习发展理念,形成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一整套保证机构公信力和透明化的制度和方法。同时,爱德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方法,比如在中西部扶贫开发项目中形成了群众参与、专家参与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三个参与”模式。
爱德还积极推动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于2009年与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省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2012年成立爱德社会服务网络,聚集了120多家宗教背景的社会服务机构。2015年,江苏省委统战部和江苏省宗教局授牌爱德基金会为“江苏省宗教公益培训基地”,爱德打造的“爱德荟”,为包括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教背景的草根公益组织搭建互联网筹款平台,帮助他们培养能力、获得资源。此外,爱德还借助互联网技术,倡导和传播“人人公益”的理念。
第三,丘秘书长表示,爱德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发挥公益慈善的社会作用,更是中国处境下的宗教公益慈善的社会适应。爱德的发展是信徒参与社会发展的示范。在30多年前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爱德基金会应运而生,这是民间力量进入社会领域的一个探索,改革开放由经济领域逐渐延伸至社会领域。同时,爱德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在信仰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共同投身于社会发展事业,为社会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做出了尝试。爱德的社会发展工作体现了普世分享价值观。爱德在工作中引进海外捐赠资金并独立自主用于我国社会发展工作,开创了中国公益事业对外开放和国际民间合作的先例。爱德基金会的宗教文化背景是开展海外交往的优势,比如接待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总干事、英国两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世界福音派联盟总干事、尼日利亚主教团等。
此外,丘表示,爱德的发展宗教公益慈善的一种先行先试,可为中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借鉴。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从政策上保障了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2014年,江苏省宗教局也发布了有关文件,鼓励宗教公益慈善发展。但同时,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仍存在自养能力不足、主观认识不到位、场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爱德在项目操作、政府合作、群众宣传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借鉴。
对于宗教界开始公益慈善,丘秘书长认为,这不是因为外部压力和政策要求,而死来自教义的实践要求,也是一个信徒追求自我完满的灵性需求,“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就是基督教服务社会的精神体现。而爱德所推动的以服务为基础的各宗教间交流、对话、合作和分享,有利于宗教界间的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和谐。“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通过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首要目标就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宗教界与包括爱德在内的宗教背景的社会发展机构,应该也必须共同投入到这一提升人类福祉的事业中,搭建教会与社会之间服务事工的桥梁和平台。”丘秘书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