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人口大约有2.4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华人3%-4%。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现年50岁的钟万学是华裔客家人,也是一名基督徒,他的祖父是来自中国广州的锡矿矿工。钟万学在2005年初次参选之前是一名商人。2012年他作为副手和佐科·维多多搭档当选雅加达首长。2014年他接替当选总统的佐科出任雅京特区省长,成为雅加达首位华人首长。雅加达首长选举将在2017年2月举行,钟万学是其中一名参选人。
钟万学在今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发表演说提到,一些伊斯兰教团体用《可兰经》经文游说选民反对他,这是欺骗选民的行为。这些经文被一些人诠释为,穆斯林不能在非穆斯林的领导人治理下生活。伊斯兰教团体称钟万学批评《可兰经》,向警方投诉。钟万学已经就冒犯言论道歉,但他否认亵渎宗教。但警方仍在11月16日正式将钟万学列为犯罪嫌疑人。虽然印尼宪法保障信仰自由,但实际上印尼只承认六个宗教,并且对亵渎宗教有严厉处罚。无神论者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前不久,发生在印尼雅加达的冲突事件实在是有很多的原因,包括文化和宗教、历史与政治等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及高铁外交等逐渐加大在中亚、中东、东南亚等诸国的影响。也有很多的宣教士、传道人等领受神的异象要走向中亚走向中东,越来越多神的仆人走向了国外,并且在国外传福音、定居,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并且透过“钟万学事件”我们要有一些反省与思考。
一、我们入乡随俗但决不放弃真理
处境化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也不是辩论的题目,而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的。耶稣基督是神的道,祂成为一个犹太人,与一个特别的文化认同,活在一个有限的历史,同时又把那历史提升。祂透过生命与工作,把处境化最高的模式表达出来。
戴德生是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他自一八五三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他们来到中国以后。从一开始就入乡随俗,身着中国服装,男束发辫,虽然因此被人嘲笑为“猪尾巴宣道会”,他们仍坚持如此行,尽力与中国百姓认同。
例如在新疆,我不吃大肉(大肉也就是“猪肉”,穆斯林吃清真食品,认为猪肉不洁净,甚至“猪”这个字也不洁净,所以新疆都称“大肉”)。为什么不吃大肉?因为如果要与少数民族穆斯林朋友接触,你必须“清真”,否则没有人会愿意接触你,也没有人愿意到你家做客,这样你如何接触穆斯林朋友呢?你如何传福音给别人呢?有一次,我在新疆农村,维吾尔族朋友吃馕的时候给了我一点,我也吃了,此时维吾尔族老奶奶笑着说:“他可以吃馕”。因为有很多汉族人不喜欢、不习惯吃馕。在新疆,到少数民族朋友家做客,一般他们会做抓饭、拉面、馕或者羊肉招待客人。有很多人说,我吃不惯馕或者羊肉。这样你怎么和他们做朋友呢?
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我们为什么要入乡随俗?一则有利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二则表示对异乡人民生活习惯的尊重,自己的随和,容易与人打成一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提倡入乡随俗但决不能放弃真理。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是不好的恶俗。例如在西藏云南等有些地方仍然存在一夫多妻制,走婚制,有很多淫乱的事情发生。这些风俗宣教士可以赞同效法吗?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我们决不能放弃真理同流合污。
二、放下优越感除去救赎主的心态
什么是优越感?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良好意识。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优越感,长相上的优越感。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上海人,就小看外省人,也有人认为自己是汉族,就小看轻视其它少数民族。拥有优越感的人常常会出现高傲、固执、自我欣赏的心理状态,它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使你逐渐失去朋友。
所以,我们做为神的儿女,不论走到异国他乡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村,一定要放下优越感,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比他人聪明。另外我们也不要存着救赎主的心态去传福音。认为其它民族的一切文化习俗都是不好的,只有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别人也应该乖乖的听你传福音。
有这样一件事情曾经发生在中东,有好几位弟兄姐妹一起去到中东一个国家参与教会里的学习。有一位姊妹很热心但没有智慧,她也没有了解那里的国情、风俗习惯,大胆的在街上给当地人传福音发福音单张,结果被当地政府扣留遣送回国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记着,自己在神面前只是一个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始终保持一颗平稳的心和谦卑的心,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没有什么值得夸口。有一个神的仆人曾这样说到:“有优越感+敬虔的外貌=极其可怕和危险。”所以,我们应当时刻谨记自己只是一个无用的仆人。
三、扎根当地牢记使命仰望基督
傅能仁,1886年8月26日生于英国,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工程系,在大学读书期间即信主。然而临毕业前,他读到一本小册子,其中的一句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的主若今天回来,发现成千上万的人还未听到福音,当然会向我们询问,我们将如何作答呢?”,他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行动。大学毕业后,他旋即申请加入当时的英国内地会。1908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了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虽然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丝毫没有埋怨自己的选择,他不懈地当地人民传讲耶稣基督的救恩。
然而五年过去了,福音的果子寥寥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从怒江峡谷出来的傈僳族人。在他们的引领下,他踏进了极少西方人进入的地域:汹涌的怒江、茂密的原始森林,陡峭的山岭,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且难以耕种,缺医少药,汉族人从不居住那里,只有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人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在与傈僳人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他们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于是他萌生了创立傈僳文字的想法,从1913年开始到1915年,他终于完成了傈僳文的创制。他为傈僳人翻译圣经和诗歌,编写《基本信仰问答》、《儿童祷告书》以及字典,向他们传扬基督的福音。他为人随和,凡事亲力亲为,纵使身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但他从不埋怨嫌弃,傈僳人早已视他为兄弟,亲切地称呼他为三哥。
傅能仁在云南宣教三十年,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些边缘部落的百姓身上。尽管他尝尽孤独、历经沮丧、身患疾病,遭受反对,但他从未退却。1938年,这位坚强的勇士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由于身患疟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与世长辞。当他去世以后,傈僳族人民为他修建坟墓,纪念他为这片土地付出的汗水和生命。坟墓历经迁移,今天位于云南省保山市。
今天,留给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傅能仁为什么愿意放弃在英国的锦绣前程,来到当时落后的中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基督的爱,愿基督的爱也能感动我们,去爱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同胞、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们,不管他们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不论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否与我们相同,是否说同样的语言。
我们无论去到哪里做福音工作,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脚踏实地。或许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难处,甚至要面临逼迫和攻击,但我们仍要扎根当地,牢记使命,仰望基督,开弓没有回头箭,相信主耶稣必定会帮助看顾我们完成祂自己的工作!
(本文作者系新疆教会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