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河北赵县孤儿院——150多个孤儿和弃婴的命运在这里翻转

作者: 李真
来源:福音时报
2017-03-01 10:04:39
分享与播放

“他们需要上学,需要被爱,需要一个家!”面对着身陷窘境中的孤儿,现身为赵县孤儿院院长的冯摩西的心在呼喊。2001年,作为河北赵县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的他带头创办了赵县孤儿院,至今已有150多个孤儿和弃婴的命运在这里翻转,笔者近日有幸走访了这个大家庭。

河北赵县孤儿院(又称“希望之家”)是经赵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由赵县基督教两会创办。走过16个春秋,孩子们有的已经成家,有的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工作,有的在读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有的辞职回“家”照顾弟弟妹妹们。

怀着作光作盐之心创办孤儿院

冯院长说,他出生时就被母亲奉献给神,从小跟着母亲到教会聚会,从母亲那一辈信徒身上领受了基督徒要在社会上作光作盐的价值观。

冯院长小时候的家是一个聚会点,虽然很穷,妈妈却经常接待人,令他惊奇的是家里竟然没有缺乏。受母亲影响,他在少年时经常帮助贫困者。当聚会结束时,他在家门口等着,送给贫困老人几元钱。“帮助别人时非常快乐,”他说。

“妈妈敢于帮助别人,并且负责到底,我很少见到像她那样的人。”提到母亲,冯院长满口称赞。他回忆起一件妈妈帮助别人的事情:她先为一个腿不好的老人祷告,接着劝老人子女帮助买三轮车,她还亲自教会那位老人骑三轮车。

冯院长长大后从事过印刷业和货物运输,在赵县是个成功的商人。从1992年开始,他在赵县教会作义工。当他到农村带聚会时,看到了一些孤儿,便经常给他们送书包、衣服等礼物。他知道,这些礼物不能根本解决孩子们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家和上学。1999年,他放下前途大好的印刷工作,全职服侍。2001年,赵县孤儿院成立。

孤儿院初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回想孤儿院刚建立时的场景,冯院长一脸幸福。那时,他跟十几个孩子一起吃月饼,一起笑,孩子们说着各自的故事,说到伤心处大家一起流泪。相处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称呼他“爸爸”。因缺少经验,刚开始时遇到了挫折——孩子们中间出现了嫉妒。随着孩子们的增加,冯院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要面对的是孩子们的学习问题,许多孤儿来自农村,很难进入县城的学校,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辍学几年的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原本读四年级,却只能从二年级读起。因为学习差,给老师也带来压力。孤儿院只好想办法辅导孩子们。

从2005年底开始,经历了最艰难的两三年时间,冯院长称,“那段时间是流着泪走过来的”。

孤儿院原本只收养失去双亲的贫困孤儿,2005年11月28日,一个弃婴的来到打开了孤儿院收养弃婴的门。这个弃婴是患有唇腭裂的早产女婴,送来时已经冻的哭不出声音。因患唇腭裂,小婴儿不会用奶瓶吃奶,义工奶奶只好用小勺喂她米汤和奶粉。孤儿院给她起名叫恩惠。继恩惠之后,又增加了恩典、恩峰、恩怡、恩伟、恩成、恩翔等婴儿,如今收养的弃婴有40多个。

弃婴的来到加重了孤儿院的经济压力,他们一般都患有先天性疾病,有的还是重病,其中有唇腭裂、脑瘫、复杂的心脏病、脊椎类疾病、先天性无肛等,大多需要到医院检查,有的需要住院,有的需要手术,还有的需要抢救,有时抢救一个孩子就需要好几万。冯院长说,那段时间,“很害怕晚上门口又出现一个装着婴儿的纸箱子”。

面对弃婴,孤儿院有时的一个决定关乎着孩子的生死。2013年9月27日,孤儿院收到一个患唇腭裂的早产儿,体重不到1.5kg,需要使用6000元一支的针进行抢救,还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两周后,孩子仍不见好转,医生问是否放弃治疗。当要签字时,面对着一个生命,冯“爸爸”下不去手,决定再尝试3天,结果一天后出现了奇迹。为抢救这个孩子,孤儿院欠了医院近3万元。治疗期间因为缺钱,冯院长和妻子一看到医院的来电就害怕。

在孤儿院最艰难的时候,河北省基督教两会和石家庄市基督教会、保定市基督教会等多个兄弟教会以及基督徒个人伸出了援手,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孩子们拥有了自己的新“家”

赵县孤儿院起初的十多年是借用教会的房子,他们希望给孩子们一个自己的“家”。2014年6月26日,他们搬进了新“家”。新家位于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国柏路,建筑面积3800㎡,有一栋2层建筑和一栋3层建筑。楼体为浅黄色,里面包括宿舍、教室、图书室、活动室、弃婴救助中心、厨房等,屋子里的墙上布置着与爱相关的照片、字画。

步入孤儿院正门,右手边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照片,展示着孩子们进入希望之家前后的对比,照片中穿插着许多与爱相关的标语:“爱在这里扬帆,生命在这里启航。”“伸出一双手,奉献一份爱;用你一颗心,圆他一个梦。”“爱是永不止息。”走廊和厨房的墙上也贴着这样的标语:“相信有爱,就有奇迹”;“给生命一次机会,给未来一个希望。”

孩子们怎么看待“希望之家”?教室墙上的一篇篇作文透露着他们的心声:“家是温暖的,家是美丽的。我的家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家庭,我在这个家中是个快乐的孩子。”“说实话吧,我在8岁到10岁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家。直到11岁那年,我被我的亲朋好友送到了孤儿院——赵县希望之家。”“我们虽然不一样,但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我感恩这里的一切,我在农村受了很多苦,现在我很幸福,我爱这个大家庭。”

从“希望之家”长大的孩子,有的在大学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候后,选择回“家”照顾弟弟妹妹们。马路军是“希望之家”接收的第一批的孤儿之一,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2013年她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上海的实习企业,选择了回“家”。她坦言,在做这个选择时有挣扎,因为从小生活在贫困农村,能够到大城市生活是她的梦想。如今她在“希望之家”工作了3年多,她说如果没有对这里的爱,根本坚持不下来。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马路军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的感人故事,她在2014年被评为感动省城十大人物。

与马路军的经历类似,已经结婚生子的冯雪则放弃了在北京IBM公司从事的项目管理工作,刘石昌放下在辽宁鞍山农场的工作,回到“希望之家”照顾弟弟妹妹们。其他一些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在春节回家时会给弟弟妹妹们带礼物。

孤儿院得到教会和社会广泛认可

“美善的事情,大家都认可,”冯院长如此说。随着孤儿院的发展,他们获得了来自教会、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0年9月,赵县孤儿院被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评为“基督教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先进集体,全国共14个集体获此荣誉。

2012年8月,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授予赵县孤儿院“全省宗教慈善事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2月10日,冯院长在“城市力量·2016腾讯区域影响力峰会”上被评为河北十大慈善人物。

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希望之家”得到了许多来自政府、社会上的帮助。201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厅长陈会新一行来到赵县孤儿院慰问,并带来一万元慰问金;2012年3月,诺基亚公司向赵县孤儿院捐赠一辆22座校车;2015年10月,河北省阳光公益志愿协会前往赵县孤儿院看望,送去6800元捐款,同时还带去了冬天的衣物及各种营养食品;2015年冬天,赵县孤儿院的供暖出了问题,当地政府免费为他们打了一口水井,让孩子们过了一个暖冬……

孤儿院希望未来帮助更多的孩子

当“希望之家”人数逐渐增多时,有人曾提出疑问,为什么还要增加人呢?“因为孩子们需要,”冯院长如此答道。不过冯院长也感到无奈,因为现实能力有限,孤儿院一直是被迫增长,只能帮助特别贫困的孤儿。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福利的时候,往往将“是否可以让孤儿们融入正常的生活环境”视为社会福利健全程度的标尺,他们担心孤儿们长大后身无一技之长,再度被社会所抛弃。这个也是“希望之家”努力的目标。

“我们的孤儿长大以后,从南到北都有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是孤儿,如果没有人帮他的话,他就在农村里,得不到教育,不会改变。”冯院长说,在“希望之家”长大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或者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绝大多数找到了工作。

冯摩西院长现在心中牵挂着另外一个群体——12-18岁辍学在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贫困家庭。他也希望能够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河北赵县孤儿院(视频制作:福音时报/芥菜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