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施埔基督教堂简介

来源:福音时报
2017-03-17 17:13:48
分享与播放
福州施埔基督教堂

基督教施埔堂,原名“真学堂”,是英国圣公会(安立甘宗)福建教区总部所在地,是中国五大教区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英国爱尔兰籍传教士胡约翰创立,包尔腾牧师筹建,位于今福州市仓山区施埔路34号,占地面积14多亩,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六座大楼及附属楼组成的建筑群,建筑设计风格均为西方柱廊式。1898年更名为“真学书院”,用于培养圣公会的教牧人员。现今的“施埔堂”为两层回廊式建筑,实际上是“真学书院”六大建筑群中的“丙”座楼。

历史

1850年,英国圣公会(也被称作安立甘会)的温顿和札成牧师来到福州传教,这是圣公会在榕传教之始。

1862年,爱尔兰籍传教士胡约翰来福州,圣公会在福州大范围传播。18年内,在福建境内创建了110个传教站和分站点。

1878年,乌石山教案审判结果出炉,中国政府和英国圣公会双方都对判决感到不满,胡约翰及布道所被迫迁至南台岛。

1879年,10月18日,胡约翰在施埔购置14多亩土地。

1881年,包尔腾牧师筹建教堂。

1883年,“真学堂”落成。

1889年,英国圣公会宣教士史荦伯在此开设了真学书院(神学院)。

1906年,成立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

1912年,据传孙中山偕夫人到此访问和演讲。同年真学书院和圣学书院、福音书院合并,成立福州协和道学院。

1940年,真学书院与卫理公会的福音斋合并成福建协和神学院。

1950年,福建协和神学院并入南京金陵神学院。

1966年,文革期间,教堂被关闭。

1990年,更名为基督教施埔堂重新开放。

1994年,该堂有信徒600人。

2000年至今,信徒增至约1000余人。

人物

陈永恩(1873-1951)

福建古田人,曾任广学书院和真学书院学监, 协和神学院教授, 后任三一中学、陶淑女子中学、寻珍女子初中校董, “五运”工作杰出领袖。

张光旭(1898-1973)

福建教区首位华人正主教,实现了福建教区的“自治”。1948年,在英国召开圣公会对外布道150周年纪念会,会后应邀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演讲,英女王伊利莎白通知全国收听。

薛平西(1904-1995)

福建教区副主教。致力于基督教革新工作,并主持福建圣公会工作。先后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福建神学院院长、福州市“三自”爱国会顾问,为福州市政协1~5届常务委员、福建省政协1~4届政协委员。

刘玉苍(1906-1967)

福建教区副主教, 曾任圣公会福州支区主席和福州三一中学校牧,福建协和神学院教务长。

意义

施埔堂的建筑在功能性、舒适性上都比较适合当时英国传教士的起居、卫生、健康和传教工作,而且宽敞的游廊结构打破了近代福州密集灰屋顶的城市格调,彰显了西方的风尚与教会的实力,对传教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圣公会对福建地区的福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张光旭主教实现了福建教区的自治。

圣公会开办的医院、学校、盲校对福州的医疗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施埔堂是福建国际红十字会指挥部和避难所,为保护福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状

教会现有会众一千余人,由教牧人员和执事会管理和安排教会的常务和各项圣、事工。

教牧人员由一位主任牧师和四位传道组成。

团契方面有主日学、青年团契和中老年团契,其中青年团契包括大学生团契和职场团契,英文团契。

事工方面有圣乐部、招待部、文宣部、探访部、后勤部、房产部、财务部。其中圣乐部包括施埔诗班、灵光诗班、香柏树诗班和Amen敬拜团,文宣部包括刊物、图书馆和售书部,探访部包括助学和盲人关怀等。

结语

施埔教堂,这一福音之地,现今虽处闹市之中,却始终不忘传道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施埔教堂在新时代势必会愈走愈远。

施埔堂

圣公会牧至东方,

医济传教勤拓荒。

乌山焚土揭青瓦,

施埔和泥砌红砖。

主教从终多建树,

福音方始有康庄。

效法先贤迈开步,

永接火炬传主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