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到一部名叫《影子大地》的英国电影,影片讲叙了一个十分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
杰克·路易斯——英国牛津大学英语系的教授、著名的基督教作家、思想家,父亲是律师,母亲为教会牧师的女儿。在他9岁时,母亲患病,他不断地为母亲祷告,但是2个月以后母亲最终不幸身亡,自此路易斯开始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心灵留下很深的阴影。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逃避苦难的侵袭,从此他用理性的外衣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尽管生活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他做任何事情他都总是小心翼翼,非常谨慎,经常躲在狭窄的象牙塔里,将情感的闸门紧紧封闭,不允许别人的闯进。
所以,他到了50多岁,还是单身,一直未婚,虽凭他的资历和条件,爱慕和追求他的女性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一个能够让他产生好感,总是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
1952年,他结识了一位婚姻正在陷入危机之中,独自带着孩子艰难度日,穷困潦倒的美国女诗人乔伊。她那有夫之妇的身份使他对她始终保持谦谦君子风度,适当的距离,而她那果断、明快、直接而又热烈奔放的干练作风和作派又让他有些茫然失措,深深地撞击和吸引着他干渴而又枯竭的心灵,甚至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
有一次,在路易斯和乔伊的谈话中,乔伊问到路易斯一个问题——你受过伤吗?路易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他最擅长的理性思维辩论说“苦难是上帝化妆的祝福。”
后来,在路易斯的书房,乔伊又问到他这个问题。路易斯才说出,在他九岁时,母亲死了,他对天堂其实根本没有信心,他不希望也不相信母亲死了,他觉得牙疼,很希望母亲来安慰他。乔伊按着他的话说道——你一直等回廊的脚步声,但母亲,但是再也回不来了。
这一段对话也深深触及到我的内心。今年的4月份,父亲因患尿毒症去世了,在他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几乎都不能接受父亲已经离去,永远不会回来的事实。然而非常奇妙的是,在无数次的祷告之后,在一天夜里,我居然梦见了父亲熟悉的身影,他面带亲切的笑容,出现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他去了天堂,在那里过得很好,希望我能放下一切的思想顾虑,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必为他担忧。
于是,从那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我不再悲观消沉,终于接受父亲已经离去的事实,他的离去也应该成为未来我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关键和转折点,在没有父亲可以依靠的世界里,即使面临再大的风雨,再严峻的考验,再多的苦难,生活还是要继续,所有的选择不能逃避,都必须由我自己来做出,因此,相比原先那个柔弱性格的我开始变得自信、勇敢和坚强。
所以,我能够理解电影中路易斯所作出的选择。1956年,58岁的路易斯为了更好地帮助到已经离异的乔伊和她的儿子能长久居住在英国,两人“技术性”地假结婚。当婚后不久,乔伊就被医生检查出来患了晚期骨癌,在面临生活巨大的打击和挫折面前,乔伊仍然表现出足够的冷静与坚强,勇敢与乐观,安静地微笑,没有失去对生命的信心和盼望。
这时的路易斯才恍然大悟,他已经无可救药,深深地爱上了乔伊,他决定向病危的乔伊第二次求婚,撕去那层自己在理性情感下被长期压抑,厚厚包裹的外衣,在医院由教区牧师公开主持婚礼。他不要在那法院公证的、“技术性的结婚”,他要在上帝面前,让上帝见证祝福的婚姻。
当乔伊面对路易斯的求婚问道:“你想让我在死面前,做彻底诚实的女人?”路易斯肯定地说:“不,我是想让我做诚实的人。”
这个时候,路易斯已经做出了男人的选择——担当与承受。正如他明白自己对乔伊的爱情,他便忠诚于内心的呼唤,尽管乔伊在不久将告别于人世,路易斯还是为着她的病虔诚地向主献上祷告,祈求主怜悯医治,但天无回人之力,乔伊在1963年12月因病不治而终。
在乔伊死去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路易斯的意志一度消沉,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几乎都不能接受失去爱侣的事实,对他曾经深信不疑的上帝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上帝在哪儿呢?他发出种种提问,但总是得不到正确的回答。当有人试图安慰他忧伤的心灵,告诉他说“神依然在爱着我们时”,他却不禁哭诉:“若是失去要如此痛苦,为何要爱,这苦难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路易斯和乔伊的儿子道格,他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有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谈话。
路易斯:当年我为我妈妈祷告,以为只要我相信,她就不会死。
道格:结果没有用…我不在乎。但我不明白她为何要死?
路易斯:我也不明白,但我不能紧握不放,得放她走。
道格:你相信有天堂吗?
路易斯:是的,相信。
道格:我才不相信。
路易斯:无所谓。
道格:我只想再见到她!
这时,路易斯回想起了童年的自己,在和道格差不多的年纪,他也失去了疼爱自己的母亲,他也倔强地不相信有天堂,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就是那次伤痛以后让他很久都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现在命运的一切都在重复,一切相同的场景一一出现在路易斯的面前。
看着道格对母亲的想念,路易斯不禁失声痛哭道:“我也是很想念她”,但就是在这次痛哭中,路易斯终于直面自己内心的苦痛,真切体会,不再回避。于是,命运的悲剧循环在这一刻的情感释放中被阻断。
影片结尾,路易斯的那一段内心独白道出了他开悟后的心声,也点明了整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 既然会失去,但为什么还要爱?它是如此地痛苦,在我的生命中有两次抉择。男孩,选择安全;男人,选择痛苦。现在的痛苦,有当时的快乐。
上帝并未应允我们绝不会经历苦难,但是我始终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能不断地成长,并懂得去爱和被爱。苦难,其实是上帝警世的代言人。
每个人就像一块块石头,等着上帝将我们雕塑成人。那锉刀的力量是如此地巨大,每一凿、每一锉,皆让我们痛如刀割,但却因此而得以造就完美的我们。我们在痛苦的体验中被塑造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