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和一个高中同学相遇,十几年未见感觉倍加亲切,寒暄间问我,“现在在做什么工作?”
我回答他说,“我目前在教堂里面做讲道。”
“教堂?”他听见我的回答之后,一脸诧异地重复了一遍。
我坚定地告诉他,“嗯没错,就是教堂。”毕竟我想起了主耶稣的那段话,在地上认我的,到天上我也认他,在地上不认我的到天上我也不认他。所以理直气壮回答。
“教堂里不都是老太太么?你在那里面给老太太讲经么?”他一脸狐疑地看着我,用一种似乎关爱的眼神看着我。
“呃,教堂里面的确有老太太,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的......”,没等我说完,他把话抢了过去:“妇女也很多”。
“看来你对教会还是有点印象的,你说说一个外人对我们教堂的印象吧,”我说。
“要说印象,还真有几个,我觉得你们教堂老太太特别多,还有没事的妇女多,另外就是有病的人多。还觉得你们都很神秘,一大群人挤在一个屋子里不知道念叨啥呢?还有就是觉得很迷信,我家附近就有一个教堂,据说连电视都不让看。”
“这么多?就没有一个好印象么?”
“不骂人算么?”
“还有么?”
“想不起来了,也有很多吧,我觉得,但是真的想不起来了。”
听完一个外人对于教会的印象,其实心里还是有很多失落的,毕竟我们每天宣讲的爱与正义没有人知道多少,很多人接近教堂也不是因为爱与正义,而是因为是身边人的特质。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为什么对于教堂的认识是“老人多”“妇女多”,这是因为这些人构成了传统中国教会的主体,让人对教会的理解就是“专门为了聚拢这样的人的地方”。
这就形成了教会的阶层固化,而很多年轻人难以融入这样的群体,在社会上同样如此,如果一个纺织厂里面有两个男工人,大家也会觉得很奇怪,男的怎么在纺织厂工作?炼钢厂还有女工?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教会里面老人多的现象,给社会人的一个感觉就是,教会是人老了,不能工作之后才去的场所,就像很多老人热衷于听保健广告一样,因此年轻人去教堂就是不务正业,极有可能是一个蛊惑老人的保健品骗子,只不过这个保健品不是某种货物,而是一种思想。
教会里面的妇女多,会让人觉得教会就是一个茶后妇女闲谈的一个场所,那是女人的地盘,一个大老爷们儿进教堂不让人笑话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小的时候跟着爸爸去教堂,那天我爸爸讲道,这时候听见外面有个男人扯着嗓门在教堂外面叫他妻子,他妻子是一个基督徒,出门看她丈夫为什么喊他,结果刚出门我就听见一句话,“你们教堂怎么还有爷们儿?”听不出来是诧异还是怀疑,但是绝对不是什么好意思。
教会阶层固化会引起很多后果,比如教会越来越趋向于固化,以至于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对某个群体的解读,就像我们提起电影院,你还能找到老太太么?提起咖啡厅,你能想起一个胡子拉碴的流浪汉么?提起酒吧,你能想起一群老爷爷么?并不能,这就是固化的结果,这种结果只会越来越坚挺,一旦形成全民印象,打破它将非常困难。
现在很多农村教会和城乡结合部正在饱受这样的痛苦,我们需要谨慎,也需要努力改革,打破这种固化,比如有的教会进行分堂牧养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都是信耶稣的,但是把大家的时间挑开,虽然牧养更加辛苦一些,但是却为教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当的动力。
今天的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我作为曾经的年轻人也已经步入了中年的阶段,有一天忽然想到看看手机里面有多少95后的电话或者微信,我越拨动心里越凄凉,难道我真的老了?居然只有5个是95后的,而他们跟我聊天的方式完全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聊天充满时代的气氛。
有一个跟我聊开之后也是各种稀奇地表情满天飞,因为我也比较喜欢用表情,他就说“老师,你的表情太落伍,我认识的几个基督徒哥们都用这表情聊天。”就发给我看,完全不是大姨大妈老叔老爹用得那种一串浓浓地充满大红大绿的闪光字的表情,我一看就觉得这才是基督徒年轻人所适合表情,他们有很强的融入感,把现代很多表情都做成了基督徒的表情,有趣而不失信仰的意味,完全不像老一代人用得那种葡萄串、鸽子飞、十字架闪光的表情。
我问这个95后,为什么之前给我聊天都不发这些表情呢?他说是因为担心我认为他不属灵,因为已经有人警告过他要有严肃的信仰态度,我不知道这样的严肃是什么意思?严肃与活泼为什么非要成为反义词?严肃而又活泼,不是非常好么?我们国家也提倡人民要严肃而活泼,一个少年人非要整得整天板着脸做出不符合他年龄的严肃,不压抑么。
我告诉他说,这些表情很好呀,以后我们交谈就用这些表情。
其实表情只是一个切入口,他应该向我们透露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年轻人的心又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把握住这些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也更有资格说我们传出的是时代的气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