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到厦门曾厝垵旅游时,你会发现在村的中心处,有座十字架高高竖起的基督教堂,它是首任传道蔡振勋先生,与其他主内肢体于1926年共同创办的曾厝埯礼拜堂。现有厦门曾厝垵礼拜堂教堂系2008年原地重建。
蔡振勲于1874年出生在向来地瘦民贫的福建省惠安县净峰填山后村,为古山蔡四房。1865年基督教传入惠安,他的父亲是这个不足百户人家当中唯一的基督徒,常到古山支会听道。父亲把他送到惠安基督教西差会,成为亦传道、亦读书的职业者。1896年惠安友生基督教牧师和天主教神父发生矛盾,导致双方械斗,互相攻杀,焚烧对方教堂,死伤不少无辜教徒,其于当时形势所迫,他带着三个弟弟离开家乡到厦门、同安、漳州等地谋生,这时他已是一贫如洗,在漳州天宝,他虚心向民间草医“水龟仙”学习青草治病的方法,整理不少青草医书,先后在同安、漳州天宝、平和等地宣道治病救人,深受群众欢迎。
1915年经人介绍,认识平和小溪岩坂大湖村基督徒林氏女子,婚后生育四女又来到厦门,不幸的是妻子和第三个女儿先后因患“毒热”(凝是传染性脑膜炎)死亡,后娶同安女林清洁为妻,住进曾厝垵村在海外谋生乡人的旧大厝里,大厝多年从未有人居住,厅内还停放着三具放有尸体的棺材,院里杂草丛生,眼晴蛇、银环蛇等毒蛇常出没其中,蔡振勲却无所畏惧,亲自搬走厅里的棺木,清理院中杂草,其间,他将大厅变成了曾厝垵首个教会聚会点。
他坚持信仰基督,发誓献身教会,一生任传道,他经常传道、教诗、祈祷、谈笑风声,他虽不是曾厝垵社原住民,却能以耶稣“务当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关心,并用百般的忍耐……警戒人,劝勉人”的基督之爱去感染村民,前来听道者与日俱增。他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锋笔锐,常为人写状书与侨批(信),还到鼓浪屿的厦门着名的民族资本家卓全成家,当卓全成大儿子卓仁松的私塾教师,他教育有方深得卓全成的称赞,儿子不久顺利上了中学,卓全成对他儿子说:“你今后有出息,一定要照顾好这位老先生,养老直至寿终”。
在他的引领下,曾厝垵社基督徒增加至近百人,厝内的大厅已满足不了聚会祟拜的需要,蔡振勲率众会友开始四处筹措资金,买了近二亩地,1926年建成曾厝垵礼拜堂,从新加坡购进一个直径近一米300多斤钟的大钟,悬挂在教堂钟楼顶上,每当钟声敲响,其声音传遍曾厝垵村内外十里八乡,蔡振勲与家人一道在殿堂周围种下4棵龙眼树、1棵从台湾引进的莲雾树、冬青和各种花草。觧放后曾厝垵社为东南对台前线,两岸常有炮战,礼拜堂原有的大钟被作为战时警报钟,只要钟声敲响,村民便进防空洞内躲避,文革后该大钟丢失,不知去向。2013年元月曾厝垵堂重铸了一个重达100公斤的福音钟,现在每当主日崇拜及教会重大节日,钟声又从钟楼响起。
为了表达曾厝垵教堂在世上的功用,1931年蔡振勲亲自模仿陋室铭拟写了碑文,发表在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机关报《道南报》:
“堂不在高,有神则灵;道不在深,有行则名;斯谓圣徒,明德维馨。
殿宇神光丽,诗歌雅韵清;基督化顽石,圣神召精兵;可以调风琴,读圣经。
无异端之乱耳,无名利之劳形;二碑传宝诫,十架庆功成。
救主云,祈祷儆醒”。
抗战期间,曾厝垵驻守有国民党十九路军七十五师的抗日战士,蔡振勲经常组织教会义工为官兵烧水、煮饭、洗衣。1938年5月10日军在厦门五通登陆后,鹭岛沦陷,大肆屠杀村民,很多人家破人亡,不少信徒逃往鼓浪屿或外地避难,蔡振勲带上妻子女儿逃难到安溪县,此时安溪土匪肆虐,社会不宁,民不聊生,住了不到一年,又到前妻的老家平和县,在山格侯山、浦仔(现文峰)礼拜堂任传道。蔡振勲传道常以“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7)的宗旨教导信众。在文峰他已是二子三女七口之家,生活相当艰辛。次年6月广东潮州也沦陷,风声鹤唳,百姓流离失所,难民惶然不知所措,扶老携幼,四处逃散,大批难民涌入平和。一天有位40多岁的潮州男难民,携3岁小女孩在文峰圩乞讨,他便收留下这位小女孩,取名蔡美莲,成了蔡振勲家新的成员。
1948年临近觧放,平和文峰礼拜堂的基督徒逐日减少,此时蔡振勲也是年已古稀,夫妇离开平和,到龙海石码礼拜堂事奉,其晚年均由子女和卓全成定期每月寄10元钱维持生活。1968年3月19日蔡振勲先生在石码逝世,享年94岁,葬于厦门曾厝垵社的后山,1993年迁入厦门天马山公墓,安息主怀!
审校:福建省基督教两会秘书长蒿志强牧师
参考资料:
1、《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年录》1930年11月
2、基督教曾厝埯堂《曾厝埯堂简史》
3、中国民国二十年四月二日《道南报》
4、口述人:蔡振勲二女儿蔡室蓉,时年103岁;
蔡振勲小孙女蔡美莲,时年80岁;
蔡振勲长孙蔡训卿(经),时年78岁;
蔡振勲外孙蔡寅,时年73岁。
2012年12月曾厝垵礼拜堂在庭院里专门设计建造了刻有蔡振勲为曾厝垵教堂写的碑铭,现在成了一道深得信徒和游客喜爱的文化景观。图为笔者(右1)及部分蔡振勲后裔与福建省基督教两会秘书长蒿志强牧师(右2)在曾厝垵基督教堂纪念碑前留影。
-----感谢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神学院图书馆、福建省基督教两会秘书长蒿志强牧师、厦门海洋学院张崇真副教授提供相关资料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