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读冈萨雷斯《基督教史》五十三:马丁·路德通往宗教改革之旅

自从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国威登堡大教堂贴上了95条论纲,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的欧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政治生态都是“二元论”——各个国家有世俗的统治者,以及罗马的教宗,作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但是,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说教宗的话不算数,圣经的话才算数。

马丁·路德突然的振臂一呼,为何能在当时的德国甚至欧洲发生那么大的一个作用呢?通过冈萨雷斯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马丁·路德是第一个会用印刷品来宣传自己主张的人。而且,他的东西,据说在三个月内就已经流传到整个欧洲。就像《基督教史》里所说的,马丁·路德好像是在一个适合的时候,在一个适合的地点,然后做了一件适合的事,宗教改革就这样发起了。

同时,马丁·路德也振兴了德国,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根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国家的聚合体,比如奥地利也是属于德国的。但是,马丁·路德通过宗教改革,特别是他对于德文圣经的翻译,使德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他们是有身份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圣经,甚至有自己信仰的主张。所以,宗教改革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不过,马丁·路德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宗教改革事情,罗马天主教对马丁·路德说过最难听的一句话是:“一头野猪闯进了上帝的葡萄园。”而这头野猪,说的就是马丁·路德。

这从侧面可以看出马丁·路德的野蛮,他说话的时候很冲,甚至有时也说粗话、脏话,没有那么高雅。有一次他甚至说:“要是他的话,他就把新约的《雅各书》丢到材草堆去烧掉。而且,今天的许多资料表明,他是一个相当反犹的人。

冈萨雷斯在书里写出了马丁·路德这个人的复杂性,“路德既是博学与好学之士,也是举止不雅甚至粗鲁之人。这也许更有助于他以特殊方式,表达那些非常深奥的神学观点,并迅速得到普通群众的响应。他的信仰非常敬虔,成为一股在他内心燃烧的激情,令他的信仰表达看起来似乎显得粗鲁。对他来说,他的信仰与他对上帝的顺服是最重要的。他一旦相信自己的某个行动是上帝的旨意,就会顺服到底。他显然不是那种瞻前顾后的基督徒。他能熟练地使用拉丁文和德文,但是为了强调某个观点的重要性,他经常卡张地使用语言,以至于曲解了语言的原意。他一旦相信自己的事业符合真理,就愿意去对抗那个时代最强大的领主。但是,正是他的坚定信念、他捍卫真理的激情和他易于夸张的脾性,令他自己或他的追随者后来对他所说过话与持有的观点,感到遗憾。”

马丁·路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他有着对他要求严苛的父母,父亲常常责罚他,是一个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的人。对于幼小的马丁·路德来说,父亲就是一个很严厉的管教者的角色,他从来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种温柔的感觉,是一个缺少父爱的人。这些都影响着他对于上帝的看法。

在信仰上,马丁·路德也不踏实,觉得自己的信仰是踏在棉花上,不能立定下来。他觉得,问题的解决不在于买赎罪券,而是知道耶稣基督的福音是表明上帝先爱了我们。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得到了一个确据。当他处于怀疑中的时候,他到修道院里去管理那些刚进去的小修士,成为了他们的老师,这让他开始注重圣经中的内容。特别是在读《罗马书》1章17节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是上帝的义,不表现在我们的公义上,我们是没有公义的,而表现在他就是愿意这样来爱我们。“信心就是接纳上帝接纳我们的事实。”

当时天主教会贩卖赎罪券,其实是德国的那些诸侯为了要完成教宗给他们的经济指标,要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但是,马丁·路德没有沉默,他认为,你买再多的赎罪券,都不能够解决自己的罪的问题,只有上帝能解决,这就是给我们的福音。

在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也得到了无形的保护,当时皇帝查理五世要和他斗法,但都没能把这位改教家弄死,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一些诸侯也开始起来帮助马丁·路德。后来,查理五世竟然签订协议说:“今天你们这帮人,你们就信你们的教,我们就信我们的教,大家互不相干,但是你们要帮助我们一起打土耳其,一起打土耳其人。”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