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汇中国文化中探索中国化途径
基督宗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在进行中国化。熟读四书五经、博学强记,令明朝士大夫叹为观止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写章回小说《儒交信》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都是基督宗教中国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如何在当今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而不再是昙花一现,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北京市海淀堂主任牧师吴伟庆说,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基督徒诠释《圣经》、用中国的音乐和礼仪来体现形式上的更新,是海淀堂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有益途径。
传道人先要做中国文化的掌握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5月12日下午,海淀堂举行“用中国传统文化讲《圣经》故事”活动启动仪式。海淀堂教牧同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提供故事,在进行评审后集结成书。
启动仪式上,吴伟庆鼓励大家开动脑筋,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成语当作宣讲的钥匙。他希望通过活动督促大家更多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争做到雅俗共赏;能够在中西文化中驾轻就熟地切换,探索出一条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传道之路。
5月26日上午,海淀堂为帮助教牧同工更好地“用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圣经》经文/故事”,特意在昌平区举办2018年海淀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中国化专题讲座。
“《圣经》承载的希伯来文化是听的文化和看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感通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石衡潭博士在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为题的讲座中指出,基督教要成全中国文化,而不是否定中国文化。传道人不仅要传道,还要先做中国文化的掌握者。
吴伟庆说,讲座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找到《圣经》和中国文化的共通点,让中国人产生文化共鸣。
海淀堂的边文爱牧师对石衡潭的著作《论语遇上圣经——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正面交会》印象深刻。她说,该书通过《论语》和《圣经》的对读,对东西方这两大经典作了独特的对比和透视。“它分16课,涉及孝道、礼义、修养、处世、仁爱、智慧、诚信等话题,都是非常好的题目。”
基督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传统并非不可兼容,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的活力、智慧和包容,恰恰与《圣经》中强调的价值观是一致的。用中国人熟悉的生活经验、经典故事来展示基督教的伦理,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圣经》经典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圣经》故事,海淀堂的做法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记者在海淀堂看到了这一活动的初步成果——《基督教中国化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讲解圣经故事》的部分书稿。随手翻开一篇,是贺永花牧师的《至诚无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诚信’。诚信是一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的必备品质。对此,成语‘一诺千金’可算是诚信的实践……《圣经》中也特别强调‘诚信’。其中有许多相关的经文,如箴言‘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圣经·旧约》中约拿单与大卫之间的友谊正是见证了他们对彼此的诚信。”
记者还看到一本由海淀堂编写的《北京市两会基督教中国化学习手册》。在全年的年历上,逢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都标出了有针对性的讲道内容。
在吴伟庆看来,1998年起原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丁光训主教倡导下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应是改革开放后基督教中国化的起点。“我个人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基督教中国化的必要性。现在是时候了,必须要这么做了。”
画好最大同心圆
6月30日上午,北京市五大宗教在海淀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启动仪式。
在海淀堂广场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上,全体与会人员面向庄严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奏唱国歌。随后,北京市天主教两会主席、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李山代表全市五大宗教宣读《北京市宗教界关于在全市开展“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的联合倡议书》,呼吁共同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飘扬在宗教活动场所、《宪法》和法律法规进入宗教活动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宗教活动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宗教活动场所。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宗教局局长钟百利表示,开展“四进”活动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北京宗教界要敢于担当、走在前列、作出表率。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在宗教思想、宗教制度、宗教建筑等方面体现中华文化气质。要进一步深化宗教思想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信教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努力画好最大同心圆。
而早在2017年6月27日、7月4日和7月11日,北京市基督教两会在海淀堂举行了基督教中国化系列讲座。讲座分别由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吴伟庆牧师、会长吴巍牧师和燕京神学院陈驯博士以“新教产生与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崇拜的发展”“回归新教正统神学,建设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为题作报告,3场讲座内容涉及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礼仪的发展史、教会礼仪的神学意涵等方面,为北京市基督教两会制定全市堂点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月15日,边文爱牧师在当天的第二堂礼拜上,讲到人与人之间要关怀勉励、宽容原谅时,就以“将相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来举例。燕京神学院毕业的边文爱1996年来到海淀堂,算是海淀堂的“老人”了。“毕竟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传统文化都已深入脑海,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边文爱说,中国的基督徒对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传统故事更熟悉也更容易理解,在生活中也比较容易操作。“我们对信众的引导,不能说《圣经》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冲突的,而是两种文化要不断交融。”边文爱认为,基督教中国化将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路,是需要几代人不断探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海淀堂的9位牧师,都是改革开放后神学院校毕业的牧师。目前,海淀堂以自身为核心,下辖海淀区10个分堂、40多个聚会点,每周日有6堂礼拜,接待信众7000人左右。边文爱认为,这一教牧团队是探索型的团队,“并没有模板可寻,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教牧人员的思想比较开放,没有裹足不前的现象。”2008年,海淀堂在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仪式,“这在宗教场所里算比较早的。”
爱国爱教的海淀堂教牧团队首先在政治上对国家认同。有了这样的定位,大家取消了顾虑,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事工当中。近10年来,海淀堂以“荣神益人、作光作盐”为宗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爱心奉献和捐赠涵盖北京、云南、四川、内蒙等八省市。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堂
1月7日,作为新春的祝愿,海淀堂为信教群众预备了7000份春联和4000多本证道集。每堂礼拜结束后,教堂广场上,义工们把桌子一字排开,将春联送到大家手中。顷刻间,新年的喜庆气氛浓浓地散发开来。大家欢欢喜喜地领取礼物,仔细端详着,与家人朋友分享。春联上书“道成肉身 且喜我家做主家 愿从人道彰天道”“荣神益人 爱主爱人爱国家 同心同体同天路”,落款“北京市基督教海淀堂”。
不仅是春节,如果你浏览海淀堂的网站,还可以看到很多音乐赞美会的视频。“基督教中国化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基督教圣乐中国化,因此,海淀堂举办了多场大型的音乐赞美会。”吴伟庆说。
2017年5月21日晚,海淀教堂这所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美丽的建筑中,举行了献堂10周年庆典晚会。晚会分成“春”“夏”“秋”“冬”4个部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海淀堂的教牧同工和团契义工们献上了20余个精彩纷呈的节目。有合唱、舞蹈、民乐演奏、器乐小品、京剧、手语舞蹈、赞美操、圣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民乐演奏《神功妙笔歌》《高山流水》《喜洋洋》《花好月圆》等乐曲,意境悠远,充满了中国古典美;民乐伴奏小合唱《耶稣美名歌》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琵琶、二胡、古筝等乐器演奏着熟悉的旋律,汇聚成真诚的赞美;吴伟庆作词的《恩典之路》,诗歌题材源自楚辞体和七言绝句,旧体诗配合中国民族音乐旋律,加入部分爵士音乐的和声编配技法,表达了对中国社会和谐的祝愿。
吴伟庆告诉记者,今年9月,海淀堂将举办一场基督教中国化的总结表彰大会。在这场由京津冀三地的基督教两会联合举办、名为“基督教中国化‘一件新事’大型音乐赞美会”的活动策划书上,记者看到,音乐赞美会所选用的诗歌为原创或民歌改编,不仅包含多彩的曲调,如内蒙古长调、陕北方言声调、云南民歌,也融入当代教会青年人所熟悉的赞美诗歌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是一次中国传统音乐与基督教相融合的创新性实践。
每有大型活动前,海淀堂主屏幕会播放短片《海淀堂 海淀梦》,讲述海淀教会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有繁盛、有低落;有历史原因的中断,也有复堂的喜悦;有曾经软硬件配置落后的岁月,也有新堂奠基和献堂的瞬间……1914年设立临时传道棚,1933年6月建成大礼拜堂,1985年5月12日正式复堂,2005年8月1日新堂奠基仪式,2007年5月30日新堂献堂仪式,这些富有纪念意义的日期,铭刻着数代海淀堂人辛勤耕耘的印记。寄望未来,用本地教会及信众使用的语言、经典的文字及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来表达、阐述教义,对海淀堂人来说,将是一段积极融入的经历与见证。
(本文图片由北京基督教海淀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