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传奇》连载之二十四——重建教会

作者: 恩泽
来源:福音时报
2019-03-13 23:35:20
分享与播放

编者按:《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

“我必设立照管他们的牧人,牧养他们。他们不再惧怕,不再惊惶,也不缺少一个。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 23:4

重建教会

1980年,鹤城市政府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五大宗教终于重见天日了。

当时,职工夜校已另迁校址,改建为“职工文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的职工进修学校,由姥爷担任教导主任。说来有趣,文革时,有文化的人备受鄙视和轻贱,文革一结束,知识分子就成了宝贝。像姥爷这样学贯中西的人才更是稀世之宝了,文学院分给他一套三居室的住房,月工资100元,这在当时可算十分优厚的福利和待遇。可当姥爷听说教会有待重建,却无人牵头时,就毅然决定回到教会的侍奉岗位上来。因为他始终认为:牧师是甘愿自献己身的活祭,岂有献了一半又收回之理?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姥爷重新回到了教会。

文革前,鹤城教会有五位牧师,分属长老会、圣公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三个宗派,文革浩劫中,有的牧师被迫害致死,有的牧师病死狱中,文革过后,就只剩姥爷和安息日会的侯牧师了,可侯牧师当时已经80高龄,实在难以承担重建教会的重担,这样一来,所有事工就都压到了姥爷肩上。

由于职工夜校刚迁了新校址还不到一年时间,原来作为校舍的教堂尚未来得及派作它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恢复了,所以姥爷他们很容易就收回了教堂,但是教堂后院的教牧住宅和教产却依然没有着落。这就意味着,姥爷回到教会后即无住的地方,也无工资可发。

办法总比困难多,姥爷把教堂三楼的办公室打扫出两间,就带着一家人住下了。教堂围墙外有一大片空地,姥爷带着孩子们把空地开垦出来,种上蔬菜,除了自家食用,其余的全部用来出售,以补贴家用。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这座塞北古城,小商小贩是最被人瞧不起的,堂堂牧师岂能街边卖菜呢?不仅教外人士议论纷纷,就连弟兄姊妹也觉得脸上无光,可谁又能理解,牧师也需吃穿用度的开销,也要养家糊口啊。

从大家公子到传教士,再到劳改犯,最后“沦为”小商贩,姥爷人生道路上的落差也未免太大了。可姥爷却一直保持着一颗开朗乐观的心,坚信:凡事信靠,常常感恩,必定一无所缺。或许,这就是姥爷一生无病无痛,享寿83岁高龄的原因吧。

(未完待续)

注:本文作者系广东教会一名牧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