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期教会执事的选立看教会管理与基督教中国化(下)

作者: 张合安
来源:福音时报
2019-11-11 16:40:13
分享与播放
滨河基督教会

二、怎样有效地实施教会管理(方法)?

1、要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

对教会实施管理不外乎人和事两方面,在人和事这两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此,初期教会面对出现的问题,十二使徒采取的有效应对方法就是通过订立选人的准则而选出合用的人,让其发挥在管理上的作用。

(1)重视秩序——由使徒的提议(6:2)

当说希腊话的寡妇因为供给的事上被忽略而发怨言时,十二使徒清楚意识到自身的有限,难以真正做到以祈祷、传道为事和管理饭食两不误,于是向众门徒提议:“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6:3)今日,在推展教会事工时,也必须重视秩序,并按轻重缓急分别先后,把事情作得恰到好处。

(2)重视原则——订立被选者的资格(6:3)

选立管理人才要十分重视被选者的资格,否则会弄坏了神的工程。

a 、“从你们中间”:

“从你们中间”表明那些服事众门徒的是重生得救的人,是门徒中的一分子,而且为大家了解熟悉,便于服事。这一不随便用人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是放在首位的。

b、 “有好名声”:

“名声”一词的字根,和使徒所用“见证”一词的字根是同样的,“有好名声”是指这人必须作好见证。这说明,在神家中服事的人既要有好名声,同时又有好见证,要发挥其教会的功用,先得到世人的敬重。

c、“被圣灵充满”:

“被圣灵充满”的意思是能让圣灵在人心中掌权,乐意按神的心意行事为人。一个圣灵充满的人,他不是撇下世界的一切事物,而是世上的一切──家庭、事业、工作、所有生活等都被基督的手触摸,一切的心思、意念,都在基督的管理之下。这样的人,才配在教会里服事。

d 、“智慧充足”——做成事情的保证:

此处“智慧”的希腊字用的是“sophia”,用来形容神或虔诚人。说明在教会里担任服事职务的人,都必须有圣洁的常识和智慧,否则,就可能作了许多事却一事无成。

俗话说:“得人者得天下。”从古人的“求贤若渴”,刘备的“三顾茅庐”到今天的高薪招聘,足见人们对人才的重视。ƒ在圣经中,历世历代实施有效管理的人,无不是藉重视选拔使用人才而有所成就的。从旧约到新约,神在历史中的作为都是通过人,也是借着人去完成的,因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教会管理的关键。

如旧约中的摩西能作为以色列民族的领袖,是神的拣选之恩,当然与摩西所具备的政治上爱国、知识上渊博、灵性上美好、为人上谦和以及办事上有能的素质不无关系。到了新约时代,耶稣为了传扬天国的福音祂拣选了十二个门徒,又拣选了七十个人,并对他们进行了栽培使用,在使用中锻炼他们成长。使徒保罗同样在培养人才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佳美的脚踪,他挑选并培养了提摩太、西拉、提多等人,使他们成为传福音的接班人。

所以,人才在任何时代任何工作上都当是被重视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办好教会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各样不同恩赐的人才。不仅要重视选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人才!不管怎样调整理顺,都不能失掉任何一位愿意继续为教会效劳的神的工人。

(3)重视民主——大众都喜悦:

“喜悦”是比“同意”更有积极意义的一个词,“大众都喜悦这话”,说明选立执事不是使徒们独断专行,而是民主决策。被选的七个执事不是希伯来人,而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是选出了一批说希腊语的信徒做领袖。④结果教会表现了她的力量而不是她的软弱,这些人承担起分配供给的事,不只是对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也包括希伯来人。其中的司提反和腓利,后来也与十二使徒一样,同样做了传道的工夫,而且大有成效。

2、要切实加强组织的建设与完善:

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虽有埋怨,但这是基于他们意识对教会是有生命团体的体认,隐含着一种彼此相连的感觉,他们的寡妇受忽略,让他们感觉教会的合一性,以及相互的关系和彼此互有的责任没有充分实现出来,破坏了教会的团契生活。

当代的使徒面对难题时非常有智慧,不是说不可以发怨言,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选立了七个说希腊话的人为执事,增设了管理饭食的组织。

(1)明确了各自的分工:

“执事”这个词的希腊文字源,不仅仅指那七个人,也是指使徒,其真正的含义就是“事奉的人”。⑤这里出现了两种职位,一是服事“道”,一是服事“饭食的事”。使徒们的分工是“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对他们而言,同时承担教导和济贫,担子未免太过沉重,而且难以做到两全其美。于是,“拣选了司提反、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6:5)这些会说希腊话的“执事”做领袖来管理饮食,帮助使徒们来分担管理的大任,让使徒们脱离杂事,以专注于祈祷传道之事。

(2)注重管理成员的代表性(参申1:13、23):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成功的领袖都知道挑选具有代表性管理成员的来实施管理的重要。

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开创者摩西,面对百万人群需要管理时,提出了“你们要按着各支派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从你们中间选出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的建议(参申l:13、23)。摩西知道他需要人参与管理,更深知参与管理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因这样既有利于团结又便于及时反馈各支派的情况。

使徒们也是基于管理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才作出了拣选七个说希腊话的人来管理饭食、处理事务,这不但克服了语言方面的障碍,便于反馈说希腊话信徒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也有效地解决了彼此间的嫌隙,保持了教会的合一。

安提阿教会是一个多元民族组成的教会,在选择侍奉同工时就非常注重代表性。“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13:1)透过这个名单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国家民族不同、地位身份不同、文化肤色不同等,代表着不同的族群、不同身份的人融入在这一个多元化的教会里。一间被主建立起来的教会,要能够更多为主得人,要更大发挥在世界的影响力,选择参与服事的同工时当效法安提阿的教会,就必须考虑具代表性的人,如果都是清一色所谓“自己人”,好像比较容易沟通、意见容易统一,但事实上将会影响福音的广传和在世界有大的影响力。

(3)发扬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参出18:21~22、25~26):

初期教会第一次执事选立,明确了使徒和执事的不同服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象“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在使徒的带领下,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做好了服事,又保持了教会的合一。

当福音的火把在安提阿愈燃愈旺时,侍奉工作的增加自是必然,为福音的拓展和教会的建造,神的恩典使耶路撒冷教会派去了一个恰当的人,一个心胸最宽大的人叫巴拿巴。“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11:25~26 )保罗大有恩赐、能够被主所用、是具备领袖特质的人,巴拿巴看见神的恩临到安提阿这一有外邦人组成的教会就欢喜,并不辞劳苦急急地把扫罗找来,在这个有非常多不同种族文化的人共聚且需要有真理引导的教会来一同服事。巴拿巴是这样特质的人,所以成就了保罗,不但使他被耶利撒冷的使徒所接纳,在安提阿教会需要时就把他找来一起同工、来建立教会。巴拿巴若是没有以神的心为心、以神的事为念的属天品格,若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一个唯权利至上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一个完全会超越自己的保罗请来一同侍奉!时代呼唤保罗、羡慕保罗,但时代的巴拿巴却更应是教会期盼、急盼!

现今这个时代,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透过团队合作达成更大的目标。面对当今中国教会工作千头万绪的现实状况,各级两会组织和堂点负责人既又无三头六臂又无分身之术,即便以为你是全才也当听听叶忒罗对摩西所说:“你这作的不好。你和这些百姓必都疲惫;因为这事太重,你独自一人办理不了······”(出18∶13~27)如果分工不明确具体,团队的侍奉精神就不能有效发挥,哪怕我们忠心有余,勤劳有嘉,大发热心,其结果仍可能是“百姓从早到晚都站在我们左右”的情形,大家一同受累,工作收效甚微。所以,今天的教会要发展,要复兴,就必须在教会的管理上,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加强合作,发扬团队的最大能量,让每一位同工的创造力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3、要适时调整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1)管理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为使教会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健康有序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在管理上时刻顺从圣灵引导,在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人事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充实、调整、完善,使今日教会的管理不断与时俱进。

初期教会选立执事就是管理上与时俱进的例子,这是一个属灵、单纯、充足但却不是最后的组织,以后又有不同的圣职、组织出现,如使徒行传二十章的长老、监督等都是随教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因此,任何把圣灵在教会中的运行归纳到一成不变的格式里,那就会拦阻神国度的进展。

有了管理组织,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组织按制度正常运作。在旧约族长制度时期,族长们是按照传统与个人经验来管理其家族成员;摩西时代,神借摩西颁布了律法,律法包括律例、典章、诫命,使一盘散沙的以色列民在律法的规范、制约下有序地工作与生活。当尼希米率领百姓造好耶路撒冷城墙之后,为了城内的安全而制定了安全保卫制度(尼7:1~3)。大卫王还为未来在圣殿中供职的祭司制定了二十四个班次,为圣殿唱诗人员制定了二十四个班次,使圣殿中的祭祀与唱诗井然有序等,这些制度的制定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建立与完善的。⑥到了新约时代,《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初期教会历史上最著名的耶路撒冷大会,在圣灵的引导下进行民主讨论,会议作出了四项规定,平息了纷争,维护了教会的安定,同时也纯洁了教会的信仰,是圣灵引导教会管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从旧约到新约,从初期教会到今天的教会,虽然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但圣灵透过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人才来工作的原则未变,而神所默示的《圣经》的管理理念却是与时俱进的。因此,要管理好教会,既要忠于于《圣经》原则,又要借鉴时代的先进管理经验,如果仍用过去的老办法去管理发展中的教会,就如同主耶稣所说的,用新布去补旧衣服,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参太9:16~17),这也必将会制约教会的健康发展。

(2)、教会管理需要重视中国化:

基督教自唐朝时景教的传入、元朝时也里可温教的传入、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鸦片战争前后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相继传入,前三次都以中断告终。透过1300多年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曲折历史我们发现,基督教要在中国生根、发展,就需要不断中国化。因为基督教虽发源于亚洲,发展却在欧洲,与西方文化紧密结合,它既具有普世性,同时又具有民族性,不能断然用基督教的普世性来否定基督教处境化的需要。

“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从福音随着传教士的脚踪踏入中国土地,“中国化”的进程就已经开始了。中国近代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教会领袖诚静怡在1918年发表的《今日中国教会》英文文章的题目用的是Chinese church,提出的中国教会应具有六个特征中的第一个就是:“中国教会不是一个外国教会。”他认为基督教可以往所有土地上成为本土(本色)的(becoming indigenous),从本质上能适应任何地方和任何人民,“基督教在中国将会成为中国基督教(Christianity in China will become Chinese Christianity)。”⑦

因传教运动是在殖民主义文化的推动下,基督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带着侵略色彩的宗教。曾做过北大校长的蒋梦麟曾就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作过比较,他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来到中国,而耶稣则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炮弹上的耶稣”这个比喻,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目中对基督教的两个主观认识:基督教是外来的宗教;这外来的宗教是靠武力进入中国的,并对中国的社会及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傅先伟长老在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六十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的开幕词中指出:“中国教会将继续探索基督教中国化,使基督教扎根于中国文化、民族和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处境中建立一个既符合圣经教导,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和时代特征、能够被中国社会和民众广泛认可的中国教会,同时中国教会的经验和见证也能够被普世教会欣赏和学习。”

2012年4月17日《中国民族报》刊登的《基督教本色化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一文中说到:“基督教中国化······要有自己的神学,有自己的组织系统,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形成基督教这个大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的核心要素······”⑧

基督教中国化不是要把普世的上帝变成民族和国家的上帝,不是要把一个普世性的基督教变为一个区域性的基督教,而是一个关系到基督教在中国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中国基督教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富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就要在普世性和地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运用中国五千年优秀的璀璨文化来阐释基督教普世信仰。要树立“去除尖锐的措辞、唯我独尊”的正确中国化态度,要剔除视中国文化为“异教文化”的错误观念,改变把社会主义文化视为“异己文化”的偏见思想,正视中国基督教会尚未完全适应整个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法治与社会公德建设、社会服务与慈善公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诸多领域的迫切需要,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的、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现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进入文化,自觉地把基督教融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土壤,建立起适合中国基督教自身发展的神学、组织系统,体现中国基督教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形成基督教这个大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的核心要素,使基督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有益的文化借鉴和智力支持,努力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上发挥基督教的积极影响力,以改变自己“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使基督教成为富有中国伦理特色的、在中国成为人们接纳、认同、喜爱的基督教。

作为普世教会一员的中国基督教会既处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当然就有中国教会的独特之处,在实施管理上自然也涉及到中国化的问题,不仅是确保主权的完整性,还要把教会管理与基督教中国化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来入手。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融合,对中国社会也应有全方位的回应,以一个贴切的、合适的身份和姿态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进入中国文化的主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踏踏实实地在社会中做光做盐,为社会和谐、新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让基督教的普世价值在当下中国实现。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教会当注重探讨以法制的思维和法制的方式制订管理制度、模式,要考虑到教会是处在中国社会中的背景下,要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注重以信徒的属灵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国化的重点,围绕如何更好服务社会、人群来入手,参照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教会发展实际和现行制度建设的情况,梳理以往在制度执行中遭遇的困难、存在的漏洞,对现行教会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修改、完善。

要以“教风年”建设为契机,有效剔除当今教会在管理上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如有的教会领袖以专制主义(家长制)模式管理教会,有的受中国延续几百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为有权就可以任性,把“管理”当成“做官”,有的利用世俗的方法和技巧来管理教会,把持教会的权力紧握不放,操控一切。为保持高位,拉帮派、划小圈子,建立大大小小的裙带关系等。要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大胆推行一些切实可行的人事制度的建立,做到软硬兼施(人的素质与制度文本)、里外结合(教会内部规章与国家法律)、上下呼应(上位法与下位法)、前后贯通(旧传统与新制度)、左顾右盼(参照与教会类似的机构单位所制定的制度)。⑨对教会管理的实践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从行政计划上着手,建立良好的行政组织,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使整个管理工作更有规律性和程序化,以期达到完善的管理、健全的体系,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建立一个高效能、有秩序的教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和方法上,不能脱离整本圣经的教导、教会的优良传统和今天教会的处境。如果离开圣经的教训,无视教会与社会其它团体的区别,完全用社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会,是根本行不通的。如果离开教会的传统,将教会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验抛弃,就不能很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如果脱离教会所处的现实处境,就不能把党和政府的依法管理和自身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会管理的一个框架,并在教会的发展中不断添加和丰富其内容,逐步完善教会管理体系,才能为教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教会实施有效管理,特别是对当前与中国文化、社会水乳交融的基督教教会进行管理,对中国基督教而言仍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使命。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实在需要以睿智和毅力来回应这个“老命题”提出的新担当,以建设中国基督教会为己任,潜心研读《圣经》,虚心学习古今中外先进神学和传统文化,把实施教会管理与落实基督教中国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基督教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一个得众民喜爱的中国基督教!

**************************************

参考书目文章:

① ③ 罗应富,《试论教会管理——从(出18:13~26)的内容来思考》,《天风》编辑部,2008年第2期上半月刊 。

② ④ ⑤ 《查经资料大全》(网络),《摩根解经丛书·使徒行传·第六章》

⑥ 柳明,《教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网络分享2012年11月6日,盐城市大冈教堂  

⑦ 刘家峰,《从差会到教会:诚静怡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解析》,中国民族宗教网2013年5月14日发布,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2期。

⑧ 《基督教本色化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04月17日网络刊载。

 雷玉明,《广东省第四次珠三角教会联席会议:用法制思维建立教会制度》,中国基督教两会网站,2015年05月14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