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在上面的几次内容中,笔者分享了幸福小组各课的内容。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主要分析幸福小组的理念和带领技巧,以下内容是笔者在参加幸福小组训练、开展幸福小组、观看有关视频和研读有关幸福小组文章的心得,希望对有意开展幸福小组的教会有些启发。
台湾高雄福气教会倍增的秘诀
福气教会开始是从几个人开始,福气教会的目标是向社区开放,让社区对教会有亲切感,塑造一个环境,让社区的人来了很自然,减少宗教性氛围,增加亲民性,福气教会完全向社区开放。既然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住在他们中间。使高深莫测的上帝成为我们亲近的上帝。很多教会是肉身成道。很多教会明明白白的道变成深奥的道理。所以教会要讲合宜的话,教会讲的道要让人听得懂。
为了帮助教会成长为健康的教会,2008年7月,中华基督教浸联会从韩国釜山丰盛长老教会把“双翼养育系统”引入台湾,而“幸福小组”(又称“敞开小组”)是双翼养育系统中福音策略的一部分。高雄福气教会引入“双翼养育系统”的牧养方式后,发现这套养育系统教材适应台湾本土教会有些难度,受双翼养育系统的启发,高雄福气教会的杨锡儒牧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改编了双翼养育系统中的“幸福小组”福音策略。最开始在福气教会开展试用,发现很有效果:福气教会创会前10年,人数一直在200人上下徘徊。使用本土化的“幸福小组”布道策略4年半以后,高雄福气教会累计受洗数已超过1,600人。2012年启用幸福小组福音策略第一年,200多人受洗;2013年,200多人受洗;2014年,380人受洗,跻身2千人教会之列。2015年,436人受洗;2016年教会开展389个幸福小组,655人受洗;2017年开展518个幸福小组,800人受洗。
自从做了幸福小组后,福气教会的教会气氛也改变了,教会的能力从对内的彼此争论,变成合成一股绳子向外传福音。各个幸福小组彼此分享自己传福音的经验,应用在自己的小组生活中。
幸福小组,一个传福音的策略
开展幸福小组不是一切都准备好了,而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运动使一个人更健康,而不是一个人健康了,我们才运动。
幸福小组是一个团队布道很有效的福音策略,幸福小组可以使门徒倍增。开幸福小组,教会的氛围就会改变,每个人都乐意分享自己的生命见证,愿意带领人来到教会。同时开展幸福小组也可以帮助,祝福家庭,因着在家庭中开展幸福小组,让家庭氛围开始改变。
幸福小组:由点的布道变成线的布道
布道会是点的布道,幸福小组是线的布道,点的布道就是会画出很多的时间去举办一场布道会,布道会结束就没有下文了,教会只是在布道会的时候传福音,没有布道会,就没有福音事工了。所以布道会的问题是不开布道会。而幸福小组就是邀请每一个人都去邀请人来认识耶稣。幸福小组让新来到教会的人持续和教会建立关系,通过交流,分享,感动是会累积的。幸福小组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失败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继续开。人人皆祭司,人人可以做,可以积累经验,经验可以分享。幸福小组是照妖镜,我们的脾气,性格在幸福小组都暴露,并且在幸福小组被操练。如果我们生命不改变,下次幸福小组成员不来了。所以门徒训练的老师是慕道友,慕道友告诉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知道如何传福音,在开展幸福小组中,慕道友会训练我们。
幸福小组:给每一个基督徒分享生命改变故事的机会
在实际的牧养经验中我们发现,传福音最厉害的的就是刚刚信主的人,他们刚刚信主,非常热情地邀请人来到教会。信主时间长的人就要反思,我们只会讲道,但是在我们身上看不到道,刚信主的人不会讲道,但是活出了道。老基督徒在传道,新基督徒是活出了道。幸福小组攻心为上,而我们常常攻脑为上,理性是最难认识上帝的。心是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上帝的爱。
幸福小组内在驱动力:看到福音的价值
做幸福小组,我们需要有驱动力,为什么我们辛苦去传福音,在邀请人的同时会面对拒绝甚至嘲笑?为什么要付代价去传福音?付代价是因为看到代价后面的价值。付代价多少和你背后所认识的价值有关。价值如果没有转化成行动,那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这个价值。“单是知道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动力。”当我们明白传福音的属天价值,我们就会尽心、尽力去传福音。福音是我们一生的使命,耶稣是为耶稣而生、为福音而活,为福音而死。这就是跟随耶稣。使命来源于价值。如果看见价值而没有看到使命那就是好高骛远。如果看到使命,而没有看到价值,使命就会半途而废。
幸福小组:生命接受操练
生命之道就是必须用生命实践来证明神道的真实性。在课堂上讲饶恕,我们永远不会饶恕,什么时候我们跪在神面前,举起手来为仇人祝福的,那才是真正饶恕。经过刻骨铭心的的过程,经过挣扎,降服,才会明白饶恕的定义。我们懂得书本上一切的知识,却没有开过汽车,我们还是不会开汽车。如果我们没有传福音,没有带领人归主,我们就不会明白传福音的喜乐,带领人归主,看到人生命改变那是何等地喜乐。
盼望通过以上的分享,祈求圣灵能够激发我们对福音的使命感,看到传福音领人归主的价值,那就开始开展幸福小组吧。
(注:本文原载于“全人关怀”微信公众号,福音时报蒙允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