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对中国的爱――《杨澜访谈录》专访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

“我是个基督徒,我小的时候,美国在中国有基督教传教士。每个星期我都捐5分钱,为中国的孩子建医院和学校。”――吉米•卡特

吉米•卡特 ,一个来自美国南部乡村的青年,一个曾经到过上海的潜艇中士,一个佐治亚洲田野中的无名农场主,一个美国现代史上的和平总统,一个深爱中国的大洋彼岸的基督徒,在国际冲突中穿梭斡旋,为了福音,为了和平不断的寻找出路的美国第39任总统。

2009年10月30日,《杨澜访谈录》与卡特一同回望了过去,他对中国的情和义,也让我们倍感珍重。

从5岁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今年国庆,卡特给中国发来了封贺信,信中说到:“我很早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生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同一天,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1949年,当时我是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1979年,我和邓小平副总理一起决定恢复美中外交关系,结束了三十年的隔离。……”

卡特告诉杨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那天正是卡特总统24岁的生日,而他所在潜艇部队在山东青岛沿海执行任务。这种不解之缘让卡特开始关注这个新生的国家,“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所有消息。”。

1924年10月1日,吉米卡特出生于乔治亚洲平原镇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当他还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时,第一次听到了“中国”两个字。“我是个基督徒,我小的时候,美国在中国有基督教传教士。每个星期我都捐5分钱,为中国的孩子建医院和学校。”五分钱对于还是个小男孩的卡特来说,是一笔大钱,他能把这笔钱捐给中国,我们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们清楚的知道,今天中国有名的大学和医院,很多都始建于国外的传教士,他们对中国的教育和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小卡特一样在背后为了中国奉献的人,相信还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们感谢和纪念。

为了与中国建交:历经艰难绝不放弃

1972年,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他和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上海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并没有明确是哪一个。我们一直承认的是台湾。”卡特说。

1976年11月吉米•卡特当选总统后,他便决心结束与中国大陆人民长期隔离的状态。“那时候美国人对共产主义非常反感,红色中国也不受欢迎。”卡特总统介绍说,尽管如此他“看到了改善双方关系的好处。”于是他瞒着坚定支持台湾的美国国会开始秘密与中国领导人联系,并偷偷绕过国务院和中南海直接书信来往,这段破费心思的建交如今听起来仍让人激动。卡特说,发表中美建交声明的前一天夜晚,他拨通了三个特殊的电话。“一个是台湾领导人,另一个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第三个是日本首相,我知道他们看到中美之间建立的新联盟都会感到震惊。”正如同卡特总统所想到的,“勃列日涅夫非常生气,威胁终止我们之间的控制核武器的谈判。”而台湾领导人也“放任暴徒对副国务卿进行人身攻击,扔东西打到了他的头。”

其实,当时卡特总统的这一举措不仅惊醒了三位领导人,也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反对。“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议员叫BERRY GOLDWORD,是国会中支持台湾一派的领头人。根据宪法,我享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权力。但是BERRY GOLDWORD对我的决定提出质疑,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支持了我的做法。所以我遇到过法律上的挑战,国会对我的做法持批评的态度,公众也不支持”卡特讲到。

2009年1月,卡特总统再次访华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时,他感慨地说:“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与中国建交” ,“在邓小平和我的笔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退休后的卡特忙着为中国兴建工厂、培训教育专家、促进中国民主选举

1982年,卡特总统在竞选连任失败后,离开了白宫,退休后的卡特反而更加忙碌。当年,他和夫人罗莎琳在亚特兰大建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致力于维护和平、灭绝疾病和打造希望。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卡特一直扮演着和平使者和沟通桥梁的角色。他迄今已9次访问了中国,并促成卡特中心在中国展开了多个合作项目。一是帮助兴建了一个非常大的生产高质量假肢的工厂,另一个是在全国培训了900名教育专家,再由他们培训懂得如何指导盲童和聋哑儿童的小学教师。 此外,卡特中心还努力促进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他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直接民主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中国,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信历史不会忘记这位时代的老人;中国也不会忘记这位老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中国的基督徒们也不会忘记这位老弟兄的牺牲和奉献。

(本文内容来自于新华网,部分内容经作者编辑)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