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基督教名人 寻找失落的传承

作者: 曦婉
来源:福音时报
2009-11-02 06:26:01
分享与播放

近日,《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的作者之一李可柔(Carol Lee Hamrin)博士访问中国,并于北京举行了题为“寻找失落的传承”《光与盐》作者见面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后导师何光沪及其夫人,中科院宗教研究所的石衡潭博士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该活动。三位学者分别从中华民族如何看待历史遗产与传承、失落的传承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传承下去的不同角度出发,作了精彩的演讲。

李可柔:回首失落的传承

李可柔(Carol Lee Hamrin),弗吉尼亚州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教授,世华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中文和比较世界史学博士,曾经作为研究专家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了25 年。2003 年,因其杰出的公务活动获得公共正义中心的“领导者奖”。自1980 年起,在华盛顿地区的几所研究生院授课,并发表了若干书籍和文章。

李可柔博士是中美建交后首批来到中国的美国人之一。自1978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比较历史方面的研究。她从外国人的角度,又从比较历史的角度开始编写《光与盐》。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来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光与盐》中包含了宗教与公民社会、基督教世界观和现代性,以及中美社会和文化交流史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很重要,但常常被人们忽略,这正是李博士的关切点和兴趣之所在。

1850―1950年间,国际上形成了一股进步主义的大潮流。人们沉浸在过度的乐观当中,认为通过人类的意志、创造力、科学技术等就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美国还发生了废奴运动,他们还把该运动的经验使用在其他运动之上,如废除苦力贸易、鸦片贸易等。这在中国及印度尤其盛行。

1916年,中华民国分裂,军阀混战。紧接着,“一战”爆发,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弥漫全球的进步主义观念开始慢慢地消退。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很多人谴责批评基督教的价值观,即反基督教运动。20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经济大萧条。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打响了。从此,主张通过长期、渐进民族改革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精英们认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军事装备。显然,那时的口号不再是民族复兴,民族救亡成了当务之急。大批难民从沿海撤回内陆,很多工厂、大学也都搬到了内陆。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十位杰出的基督徒,有的是教育、医疗、媒体、外交领域中的先驱,有的是妇女运动、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他们带着一颗服侍的心,以卓越的职业技能,顺服上帝的呼召,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科学与道德教育

容闳是首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他毕业于耶鲁大学,还成立了“中国留美教育使团”,帮助更多中国人可以享有到美国深造的机会。其中的毕业生之一就是唐国安。留学归国后,他在清政府从事外交事务,后来成为了“中国留美教育使团”的副主任。此外,他还创办了今天的清华大学,其前身为清华预备学校。

唐国安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20世纪20年代,唐国安不但强调科学教育,而且强调道德教育。他表示,道德的力量必须更新。只有当道德的力量渗透到国民、国家及个人的品格当中,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1931年,梅贻琦成为清华的校长。他奠定了清华大学的原则――思想独立,信仰自由。在日本侵华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大,并迁往昆明,梅贻琦担任校长。当时的昆明每天都要遭到日本的空袭,环境异常恶劣,且经济困难、物资短缺。梅贻琦以“我们必胜”的信心,鼓励师生绝不退缩,以信心和希望战胜恐惧。

现代职业

石美玉是中国最早拿到美国医学学位的女性。她于密西根大学学习护理,毕业后回国创办了中国首个护士学校,培养的护士专门护理农村中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人。后来,该机构搬到了上海,服侍上海城区的一些平民。

此外,石美玉还于上海创办了伯特利宣教团,却在二战中惨遭到日本的袭击。然而,伯特利宣教团在香港、加利福尼亚等地仍然继续运作。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她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后留院工作。后来,她成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的主任。她依然谦卑地服侍那些胡同里的穷人,还赶到农村去服务。林巧稚被协和医学院认为是优秀毕业生的典范,协和医学院还为她树立了的塑像。

民间组织和大众媒体

范子美,基督教青年会(YMCA)杂志主编。他担任该杂志主编多年,写作文章无数。他编辑杂志的要旨之一,就是通过塑造国民的品格来拯救国家。

丁淑静,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第一任中国总干事。她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帮助工厂女工扫盲,后来她还到农村从事扫盲工作。她曾说,“希望YWAC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公民和社会生活当中发展起来,树立自己的位置。”

女性的领导地位

吴贻芳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生物学。在美学习期间,她发展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她曾任全美中国留学生会主席和全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会的主席。

她具有出色的演讲才华。人们非常好奇女性当中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演讲者呢?她幽默谦逊地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奥秘,就是我的普通话讲得比较好,而且嗓门比较大而已。

道德的提升和社会改革

晏阳初是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他在美国的大学毕业后,去了法国,服务于中国驻法的劳工。他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们识字,为了让他们自己写家信,以解思乡之苦。他也是第一批意识到中国农村问题的人。他编写的《千字识字课本》,被政府和社会机构广泛使用,用于帮助人们扫盲。

1926年,晏阳初举家迁往了河北定县。他还招募了一批归国的留学生,定居定县,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模范试点乡村。他们集扫盲、公共卫生、基础建设、乡村自治为一体展开建设。

1940年代的末期,即解放前期,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建了国际乡村建设学院,帮助亚洲、非洲等农村贫困的地方。自1926年至1988年,他一生为农村的贫民服务了整整63年。

国际间的合作

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哲学家、教育家,曾代表中国基督教协进会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他也是首位最早提出“普世基督教”概念的人。目前,这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吴贻芳也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议,例如于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印度举行的国际宣教大会等。1945年,联合国在旧金山成立。中国派出了10人的代表团,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四名女性之一。

这些伟大女性的背后有非常开明,且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父亲。他们没有给女儿缠足,而是供养她们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信心先辈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拥有人生的远景、谦卑的品性、家庭的支持、导师的鼓励、集体的力量,以及从盼望而生的勇气等,所有这些美德都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之上。

嘉宾点评:何光沪──传承失落于何处

著名学者何光沪为该书作序,指出“这本书所讲述的十个人物,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这些人物后面的历史,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继续进行的事业;这些事业后面的精神,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的精神。”

何教授说,他在最近旅欧途中,参观了德国汉堡在二战期间被盟国炸成了废墟的大教堂。在烧黑的断垣残壁下面,有表现当年德国城市被轰炸惨象的图片,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值得中国人深思的是,其中也有很多图片表现的是德国轰炸英国城市考文垂留下的惨象。

他们这样做,显然是让德国人不但记住德国遭遇的苦难,也记住德国制造的苦难。在两个大钉子做成的十字架下面有这样一句话,“求上帝饶恕我们大家!”

何教授说,无独有偶,上个月他在美国华盛顿最大的火车站旁边,发现有一个“美国日本纪念公园”。公园的石头上的刻字说明了公园的纪念意义: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害怕把自己的海军和空军消灭大半的日本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把西部的十几万日本移民强迫迁移到中部。

40年过后,美国为此公开道歉,并且向那些日本人做出了赔偿。同时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公正对待所有民族的人民。纪念公园的石头铭文宣称,日本裔美国人参与了美国抗击日本的战争,他们有的担任工兵,有的担任翻译等等,美国人民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石头上最醒目的,是签署该法律的总统里根当时的一句话:,“在此,我们承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在此,我们要作为一个民族确认,按照这项法律,要致力于公平对待所有的民族。”

何教授说,我们中国人也曾犯下许多错误,甚至对自己人也犯下了许多严重的错误。在这方面,在教育青年记住历史教训方面,为什么不向德国人和美国人学习呢?

何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在往昔,我们所记住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当今,我们所关注的同时代人,也多半是政界、商界的‘大腕’和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然而,我们中国人今天的生活,包括日用设施、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医疗卫生、职业培训、书报传媒、国际交往等方面,以及这些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各种的‘硬件’和‘软件’,却更多地是得益于古今‘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之外的一些人,即那些献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仁人志士们的努力。”我们要牢记他们活生生的高尚人格,他们在踏踏实实的大量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精神生命,以及他们为千千万万普通的学生、农民、读者、病人、产妇、婴儿带来的巨大恩惠!

他说,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就必须要确实地全面地了解历史。我们虽然在学校里学了一点历史,但却十分片面,甚至歪曲,形成了许多偏见……我们对一个方面知道越多,往往对另一个方面忽略越深,偏见也就越强。“在当年,中国人不但记得中国与外国交往中的屈辱和不平,也记得其中的友好和互助;不但记得俄国沙皇夺去了我们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记得美国政府退还了清朝千万两庚子赔款;不但记得日俄在东北的争夺和英法在上海的租界,也记得美国在抗战时对中国的巨大援助和“飞虎队”员的英勇战斗、“驼峰航线”上的惨烈牺牲。在本书讲述的人物故事后面,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互助的历史,而当今无数国人却忘记了,或根本不知道历史的这一面。在中美关系对全世界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明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国的普通民众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方面,在医疗卫生保健尤其是妇女儿童的保健方面,在工人的职业培训尤其是农民的技术辅导方面,在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新闻出版方面……他们都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令人赞叹的成果。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们不仅仅为下层民众的外在福利或生活改善而辛劳工作,而且更为普通国民的内在福利或素质提高而殚精竭虑。因为他们都深刻地了解,道德提升或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和中国人民的真正幸福所必不可少的。直面今日的国情民情,这样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不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吗?”

例如,这些先驱人物首先推动教育,而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需要大大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清末民初有位英国宣教士柏格里(Samuel Pollard),他在贵州和云南边境办学校,开办运动会,修建游泳池,建立几十个学校,培养了很多人。他还创造苗族文字,翻译圣经,使最贫穷地区的穷人都能识字。但他死后,尸骨在文革中被挖出抛洒,当地社会文化至今十分落后!

如今,我们的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全面,这是一项未竟的伟大事业,需要继续推动下去。为了继续未竟的事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需要学习这些信心伟人留下的舍己奉献的高尚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们爱人如己,在流俗腐败的环境中抵制腐蚀、抗拒不义、寻求人生真谛和历史亮光。“在今日的世风人情中,扪心自问,我们不是该从这种精神吸取营养,甚至以之革面洗心吗?”

何教授最后鼓励与会者说,“在100多年前,历史教育中国的有识之士有了这种共识。那就是要进行改革,进行渐进的、长期的、和平的、全面的改革。很多基督徒都成了改革的先锋。在他们的感召之下,我们不要只是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动,努力参与中国的改革大业。”

嘉宾点评:石衡潭──传承失落的传承

石衡潭博士认为十位信心前辈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传承和精神,这种精神鼓励他们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在国际大背景下,在最先进的思潮下得风气之先。能够看到时代给你的机会的人并不是很多。然而,他们甘心奉献,切切实实为人民谋福利。

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还组织幼童留学美国。当时去美国留学,并不像现代人争先恐后,而是没有人愿意去。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相当排斥,盲目地认为外国的文化不如中国好。组织留学生并不容易,父母也极不情愿让孩子流亡海外。但有些人出去了,唐国安就是这样成为了清华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石美玉学医时有很多拦阻与艰难,但毕业后有宽阔的领域等待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及上层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医,但那些官太太们不希望男人给她们看病。石美玉作为一个女性,自然就拥有更多便利开医院办诊所。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带给社会很大影响。

范子美等对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思考。特别是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先生,他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还有在美国出版的演讲集的核心内容就是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他试图用毕生的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对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非常深刻的见解,认为中国需要基督教,基督教也需要中国。基督教需要采取一种中国的形式,必须和中国的文化形式相结合,与中国的文化遗产相协调,才能够在中国生根。这是非常深刻、切实的见解,但却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赏识,并且去实现。这样的遗憾值得我们反思。

现代人很想成为领袖,目前最最热门的就是领导力的训练。人们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政治、经济上,最崇拜的是比尔•盖茨,很多人急于求成,梦想一夜成名,或者是一夜暴富。而晏阳初从美国大学毕业后去了农村,和农民打交道。在我们看来,这很划不来。但他甘心侍奉农民63年,做得非常有成效,影响了中国社会,最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他被评为“当代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人物之一,与爱因斯坦等齐名。

他们的伟大精神就反映在他们生活的细节当中,令人感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后任西南联大校长。他的一生非常清贫,连请客的钱都没有,需要梅夫人去把首饰临时摆摊变卖换钱回来。他生病也不用公费医疗,都是用平时的个人礼金支付。他随身都带着一个包,里面装的是清华大学的账单。可以说,他的整个心思都扑在清华大学的办校上。

林巧稚给人看病,有时候不但不收钱,还给人钱。在考协和医学院的考场上,有考生中暑晕倒,林巧稚立即放下手里的笔,赶快做急救。如果你在高考考场上,你会怎么做?这是你人生的重要关口,你会如何选择?林巧稚也因此成绩没有通过。但监考老师看到这一幕,把这件事情用简短的语言在考卷上记录了下来。考卷送到美国,他们看到了条子,认为这个女生品格可嘉,决定破格录取。这样才有后来被大家所熟悉的林巧稚,给周恩来邓颖超看病的林巧稚,给千万个婴儿接生的林巧稚。

石博士认为:历史传承不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宏伟规划,或者富豪排行榜、新闻头条,而是体现在平凡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当中。当无数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的时候,就是一个国家和文明复兴的时候。

最后,主办方强调,李可柔博士的著作《光与盐》不在于全面解读这些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这些对中国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背后,基督教信仰带给他们的信念上的支持。或许我们正享受着他们带给这个社会的恩惠,而我们却将他们淡忘了;或许我们曾听闻他们的名字,却不知道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此,我们鼓励读者悉心捧读这本《光与盐》,并将这失落的传承继承下来。正如何光沪教授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说的是历史,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讲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却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要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中国档案出版社,定价28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