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华《活着》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一种启迪、一种鼓舞。我在作者的思想观点里学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理念、职业信念与自我成长的功课。有人说这部小说体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为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都是在悲惨、凄凉中度过的,整个小说的格调都是偏向于阴郁、沉痛。但是我要说的是:“福贵虽然经受命运的残酷与不幸,但是他却依然活着,且在活着的时候有一种无言的坚忍。”我想福贵的活着就像一根压伤的芦苇,更像一盏将残的灯火。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无助,他身体的那一根芦苇却始终没有折断,而他心中的那一盏生命的灯火却久久没有熄灭。
当然,这部小说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福贵生活的光景是一个黑暗、幽暗、甚至是无比昏暗的年代。作者藉由主人公生命的惨淡与灰暗,其实也是在隐逸地呐喊。这一声呐喊记是对幽暗时代的控诉与鞭挞,更是对光明、真理与自由的渴望与呼唤。我想故事主人公福贵所拥有的就是这一种无言寂静的性情。若没有超然的寂静,他就会在沉重的压力下放弃活着的渴望。可当时的社会背景,无法让福贵拥有真正的寂静,甚至是给他的生命制造了太多的麻烦、灾难与痛苦。但是,福贵的一生都在抗争、虽然是苟延残喘,但是他却依然将那一根活着的希望之线紧紧拽在手中,始终没有放手。我想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与老牛的相伴终老,将会带领他走近生命真正的寂静之所。当福贵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一生的时候,也带给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也许,作者是用老牛的一生劳碌隐喻福贵的一生辛劳,让读者在感叹中遥望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最后的福贵将生命太多的哀泣、哭诉与呼喊都化作与一头老牛的双目对视之间。那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然境界,其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在感慨万千的同时,真是有一种悠长沉重的遐思与回味。
我是一名平凡的工作者,我在《活着》这部小说里领悟到:为自己的生命留一点静谧处,也就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心灵的那一根静寂心弦,使得生命走向淡定与超越的境界。寂静,会让我的人际关系游刃有余,且能获得更多真实的友谊;寂静,会让我的生命得到最新颖的蜕变,从而拥有更加游刃有余的行动力。在实践的工作过程中,我需要在性格上进行多方面的操练与磨砺。性格均衡,不再苛求,不再纠结,让自己的工作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一句箴言所示:“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与此同时,我也是一名基督徒,在圣经的启示下,我知道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爱。我们不能歧视、漠视、欺凌任何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更应该给予这些社会底层人士、弱势人群以基督化的照顾与关怀。其实,像福贵这样的草芥生命,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与衣服,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需要被人尊敬、被人关注、被人爱,他们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与爱中找回作为一个人应该的价值与尊严。就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所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末后的时代,物质的丰富,无法掩盖精神的贫穷;光鲜的外表,无法隐藏心灵的虚空;社会的进步,无法修饰爱心的冷漠,耶稣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同时,我们也要谨记圣经上的教导:“无论谁因门徒的名,只要把一杯凉水给这些微不足道的人中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得不到他的赏赐。(太11:42节)”是的,我们给穷人就是给耶稣,帮助弱者就是帮助耶稣。因为耶稣隐藏在这些弱势人群的生命里面,我们服侍他们就是在服侍耶稣。
一个寓道故事里所讲的:有一个虔诚的女信徒在梦中梦到耶稣对他说:“今晚,我要到你家做客。”这位信徒很是欣喜,就开始准备各种美食来招待耶稣。此时,有人敲门,他以为是耶稣,充满惊喜地开门。可是,门外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孩,他对女信徒说:“阿姨,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你可以给我点食物吗?谢谢你了。”女信徒看着眼前这位饥饿的小孩,丝毫没有怜悯之心,而是态度冷漠地对他说:“小毛孩,你别看我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可是这些不是为你准备的,我是为了招待一位最尊贵的客人,你还是走吧。”小孩很失望地离开了,这位女信徒继续在家等候耶稣。此时,又有人来敲门,女信徒又去开门。可是门外站着的是自己的穷邻居老李,他很羞怯地对信徒说:“大妹子,我老婆生病了,能否跟你借50元钱让我去药店给她买点药啊。”女信徒很是不耐烦地对他说:“我家里的钱是准备奉献给上帝的,你还是另想办法吧。”于是,老李唉声叹气地离开,女信徒继续等候耶稣。
可是,一晚上过去了,耶稣始终没有来。第二天黎明之时,女信徒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她在梦中又梦到了耶稣。此时,她有点失望地对耶稣说:“我亲爱的主啊,我昨晚预备了丰盛的晚宴,还为你准备了足够的奉献款,可是你没有来,真的让我很伤心。”耶稣很神秘地对她说:“我确实到你家去了啊,而且是去了两次,可是你并没有接待我,还冷漠地拒绝了我。”女信徒一脸茫然,说:“主啊,你昨晚确实没有去我家,我记得清清楚楚。”主耶稣说:“第一次,我化身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向你祈求食物,可是你丝毫没有怜悯之心,拒绝了孩子的请求。第二次,我化身生病的邻居,向你借钱买药,你又冷酷地拒绝了我。你要知道,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弟兄姐妹都是耶稣的化身,你施舍于他们就等于是给予我。可是你心中却毫无同情与怜悯,你光有敬虔的外表与仪文,却没有敬虔的实质与本源。”最后,耶稣对她说:“请阅读(圣经·约翰一书4章20-21节) 谁自称爱上帝,却恨自己的弟兄,就是说谎的。人不爱自己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该爱弟兄,这就是我们从上帝领受的诫命。”听了耶稣的话,看了经文上的训诫,这位女信徒是羞愧难当,懊悔不已。是的,上帝对信徒的宗旨教训就是爱,而上帝本身就是爱,如果我们没有了爱的本质,那么就是假冒伪善,在上帝那里根本是不容悦纳的。
《活着》就是为我开启了一道心灵修行之门。这道门里没有功利的索取,没有利益的纠葛,需要我用生命来感悟其中点滴韵味,需要我用心灵来觉悟其间的奥秘。让我们在《活着》中思考何为真正活着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其中探寻一种超越的、来自天上的爱与怜悯的真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