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牧师的生活——记李汶道牧师的二三事

作者: 易惠芳
来源:福音时报
2020-06-08 09:18:57
分享与播放
李汶道牧师

认识李牧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心肠火热、性格温和、为人乐观的人。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了他。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是重庆市基督教两会《天韵》杂志的编辑,我正好写了一篇文章,打算投递出去。另外,那一段时间,我遭遇到了一些挫折,对于信仰有些疑惑。于是拨通了《天韵》上提供的那个电话,说了一些情况之后,李牧师热心地说,那你来我们这边一趟,把稿子带过来,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当时,初到这个城市的我,对于这里的一切都还不熟悉,因此李牧师又热心地、详细地告诉了我他的所在地点,以及该乘坐的公交车和下车的地方。我按李牧师所说的,坐车过去,到达目的地时,远远地,便看到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站在站牌旁边,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我心想:这应该是那位牧师。一拨通电话,果然是他。挂断电话,牧师走过来,笑着开口说:“怕你找不到地方,我就干脆跑到车站来接你了。”

后来了解到,李牧师在担任《天韵》杂志的责任编辑外,还兼有三个区县教会的牧养工作,平日里工作非常繁忙,因为编辑杂志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一年四季都有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稿件,有神学院的老师、学生的文章,有农村基层教会的教牧同工的心得体会,还有城市或农村基督徒的见证感悟。因为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这些稿件难免良莠不齐。但李牧师很少泼人冷水把稿子给人退回去,他总是一边与作者联系、沟通,一边自己动手仔细修改,到晚上打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了。

他的工作,每周一至周五,除了负责杂志的校稿、编辑、发行和处理日常事务外,到了周六和周日,别人都休息,他还要下乡,到分管的区县教会处理事务,去基层教会讲道,有时候星期日下午很晚才能回到家中。

再后来,陆续从别人口中听说了一些关于李牧师的事。有人说,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似乎都有满口袋的面具,碰上什么人,便掏出一个合适的面具戴上。但李牧师的口袋空空如也,温和的微笑就是他真实的表情。他那种真诚平静的笑,让人看着觉得他的人生似乎从未经历过任何的坎坷与挫折。

其实不然,在李牧师的生命历程中,经历过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李牧师是 “诗城”重庆市奉节县人,1999年,三峡移民工作伊始,曾经 “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诗)的“依斗门”(奉节县的古城墙大门),也随着三峡蓄水升高湮入滚滚长江之中。“依斗门”旁的奉节县基督教福音堂也纳入城市搬迁工作。李牧师在教堂迁建过程中,为了维护教会的利益,不赞成把教堂迁建工程让一个同事给不合法的私人承包。在那期间,县城里恰逢发生了一起案件,那位同事的家庭在案件中也受到了损害,于是那位同事的家人“举报”了李牧师。不幸与冤屈就这样降临在李牧师身上……由于那位同事家人的错误举报,导致李牧师一连两次被错误地拘留,澄清事实后,政府给李牧师作了“国家赔偿”。

可连续两次几十天的折磨,导致李牧师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头健康的黑发大面积脱落。后来到医院里面检查,头顶的头发毛囊坏死了。

周围的朋友和乡亲们都建议李牧师跟那一家打官司,因为好端端地受到了那么大的冤屈,而且身体各方面都受到了相当大的伤害。但李牧师说:“我们是基督徒,要学会饶恕人呀。”李牧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3年5月,李牧师调到了重庆市基督教两会工作。后来有一次奉节那位“举报”李牧师的同事到市里来参加一次学习,反而受到李牧师的安慰与礼让,有人就说:“李牧师,你对那人还这样好哇?”李牧师说:“应该的,爱就是包容嘛!”

周围的人都说,李牧师是一个如此懂得礼让和包容的人,他的妻子应该是很幸福的了。这确实不假!

李牧师的妻子也是一位牧师,在重庆北碚区教会工作。她所在的教会活动较多,事务繁杂,因为离家又远,所以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平日里李牧师便当起了家庭主“夫”,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和照顾孩子的事,李牧师都“承包”了。每逢妻子一周回家一次的时候,往往已经闻到厨房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再看看自己的丈夫,妻就乐呵呵地边哼着歌儿走进厨房了。

在别人的眼中,李牧师的妻子周牧师是个纯朴善良的弱女子、好牧师。但在李牧师眼中,她是个长不大的“小女孩”。李牧师曾写过一篇名为《长不大的妻》的文章,在奉节《夔门报》发表,那是他与妻子真挚情怀的自然流露。

对于自己15岁的爱子,李牧师声称自己不是个好父亲。周六、周日,他和妻子都不能陪孩子,当别的孩子都由爸爸妈妈带着去公园、动物园玩耍的时候,李牧师的孩子只能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做作业。周六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过夜,也是常有的事,并且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一直这样。因为每周六和周日,李牧师都要轮流到他负责的区县教会讲道和主持工作,妻子又在北碚教会,教会有聚会不能回家。周六上午李牧师要把孩子周六和周日吃的饭菜做好,存放在冰箱里,然后向孩子交待好,再出门赶几小时车去区县教会。李牧师说,这对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说起李牧师在区县教会的讲道,还有很多的故事。比如,有一次,李牧师在一个县的教堂讲道之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找到了李牧师,含着眼泪讲述了她受伤害的经历,后来经李牧师的多方帮助与劝导走向了新的人生,感激地打来电话说:“李牧师,谢谢您救了我……”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那女孩20岁时,在一家服装店做店员,工作中与该门店经理相恋同居,怀孕了。男的知道后不负责任一走了之,她只好四处借钱堕了胎,身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母亲为此也与她断绝母女关系。同时失去了爱情和亲情的她,想到了自杀,她准备去教堂里作一次忏悔,然后自杀离开人世。刚好,她听到了李牧师的讲道:“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她当时在下面,一边听一边流泪,突然有种盼望油然而生。于是礼拜结束后找到了李牧师,李牧师开导她,安慰她,说:“人年轻的时候都难免犯错,犯了错,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方法是改正,吸取教训,立志不再犯这样的错,然后忘记那些不愉快,积极乐观地向前看,当你抬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天空仍旧蔚蓝,阳光仍旧温暖美好呀!自杀在基督面前又是犯罪的哟,你能去自杀吗?”后来,李牧师在电话里多次劝慰她说:“重新开始,曾经的伤痛记忆,最终都会被时间淡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女孩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再后来还找到了很好的一份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偶尔给李牧师来电话,总说:谢谢李牧师帮助我,让我走出了迷雾,我才有了今天!

还有,一个听过李牧师讲道并有所接触的研究生,到北京工作后,向李牧师发来信息说:“李牧师,你是我永远的朋友,不是因为你的信仰,而是因为你的人格魅力!”李牧师说:“真正的信仰,产生真正的人格魅力!”

类似这样的事,多得不可数。李牧师的电话,也因此有如热线电话般热闹。“李牧师啊!请您为我祷告,我为我两个儿子的事担忧得睡不着觉……”挂断后,第二个电话、第三个……电话接连着打进来了:

“李牧师,谢谢你为我祷告,我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李牧师,我和我的那位,像你说的那样,真的和好如初呀!”

“李牧师,我儿媳妇比以前好很多了,上街还给我带好吃的东西回来哩!”

一些了解李牧师工作及作息时间的朋友,时常开玩笑对李牧师说:“李牧师,你的‘热线电话’又来了?”李牧师温和地也开玩笑道:“没办法啰,谁让我是牧师呢?”

一位同工说:“李牧师那脸上的笑,让人感到亲切和开朗,很乐观的!”说起李牧师的乐观,有事为证:一次,李牧师和几位信徒一起去山区的信徒家探访,路遇大雨,走在山里湿滑狭窄的小路上,泥里一脚,水里一脚,大伙儿一个牵一个,手拉着手,完全没有被大雨影响,反而一路欢笑一路高歌。李牧师突然“诗兴大发”,在脑海中自然出现了一首诗——《我是天父浇灌的乐园》,诗词曾刊登在《天风》上,后被武汉一位圣乐作曲家谱曲歌唱,于2000年被全国基督教收集改编在《新编赞美诗•补充本》第196首《我是一颗露珠》。乐观的心境看待不乐观的事,在李牧师的眼中,大雨滂沱竟成了诗情画意。

李牧师说,生活中也偶尔有遗憾的事发生。他说,他对父亲就留下了深深地遗憾。2008年4月29日,这是一个星期天,也是李牧师的父亲去世的日子;这一天上午,李牧师在一个教堂讲道,走下讲台,手机上有十多个未接电话,原来父亲就在他讲道的时候去世了,他本来可以在父亲临终时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可他没能做到,因为他是牧师,礼拜天要讲道,带领信徒敬拜上帝!

 “牧师也是人,而牧师要通过自己去教导别人怎样做人,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和谐!” 这是李牧师与人交谈时常说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牧师在现实生活里的一种社会责任。

其实,在中国基督教会里,像李牧师这样的牧师,像李牧师所行的这事,不胜枚举。我想,有了这样的牧师,社会就会有更多的和谐,基督信仰在社会人群里也会多一些理解与认同了。

(注:这篇见证文章,是重庆圣爱堂一位基督徒写的,姓名易惠芳,她喜爱文学,曾是《天韵》杂志常年投稿者,用一天时间采访李大军牧师,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