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仪节日及相应的礼文中,把中华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等编入中国基督教礼仪节日之中,将有益于深化中国基督徒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同。”9月29日,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督教中国化的经典、礼仪与思想研究”课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课题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游斌作上述表示。
“从基督教入华历史来看,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即起于‘礼仪之争’。时至今日,礼仪仍然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及核心领域。”游斌说,事实上,礼仪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会因“礼”而成。信众首先是在“礼拜”中接触信仰、深化信仰。不是所有信徒都懂神学,但所有信徒都参加礼拜。基督教的礼拜程序、礼仪制度、礼拜仪文,既是最凝练的神学表述,又规范着信众的神学理解。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制度如基督教婚礼、葬礼、临终关怀、灵性辅导等领域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将实质性地推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
在基督宗教进入中国的历程中,从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到明末的天主教、清末明初的新教,一直到现代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本地化”“本土化”“处境化”的努力,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基督教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不久,吴耀宗先生等人发起“三自爱国运动”,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是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后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中国。基督教革新运动是在这样一个新环境、新意识下提出来的口号。”教会必须脱离“西方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旧社会思想的羁绊”,“使基督教变成新中国建设中一个积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在基督教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领域,梳理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对基督教中国化进行系统理论构建,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该课题着力于文化层面上的基督教中国化,包含基督教经典诠释、礼仪建设与教义思想等3个部分,“将站在中华文明共同体生成、宗教文明互鉴通和的高度,将世界宗教文明对话理论、中国宗教对话交融经验相融合,从中国化的视角将基督教经典诠释、基督教礼仪建设和基督教教义思想研究融于一体,构建基督教中国化思想体系。这样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体系,既是基督教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既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又在对话中形成互动发展。”游斌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张风雷,金陵协和神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逸鲁等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报告会。专家组成员一致肯定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