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时节,天气酷热,久违的阵阵阴雨,带来些许清凉。笔者有机会来到襄汾县,走马观花地走访了两个乡村教会。所见所闻,随手记下。
襄陵基督教会外景
一个主日下午,笔者来到了襄汾县襄陵镇南街,与村民了解,得知附近有一座教堂,前去查看,不巧大门紧锁。从外面看,规模不小,一座大院,高大的门楼贴着红白瓷砖,十字架标志和襄陵基督教会的标志比较醒目,边上礼拜堂有“神子堂”字样,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与当地信徒联系,据附近村民说,每周三有礼拜。
与教会相连的礼拜堂“神子堂”
次日,恰逢襄汾县基督教两会在古城镇教会举办感恩聚会,笔者有幸与临汾市两会负责同工陈丽长老、黄海林牧师率领的临汾市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建设基层宣讲团一行前往首站宣讲,有了深入接触基层教会的机会。
襄汾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历史上襄陵县和汾城镇均为名县,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美称。历史上山西首位本土牧师席胜魔就是该县人氏。古城镇基督教会历史悠久,多年曾是县两会驻地。
据《襄汾县志》记载,“襄汾县基督教分别由临汾、新绛传入县境。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英国牧师马克·约翰等人在汾城镇修建教堂,发展教徒10余人。
光绪19年(1893年),修建襄陵东街两间教堂,教徒10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童牧师一家三口由临汾到河南,途径汾城宣教15天。襄陵西张村人席某(席子直,后改名席胜魔)自临汾入教后,在襄陵汾东一带发展教徒。
宣统二年(1910年),襄陵县建立福音教堂,隶属临汾教会。民国6年(1917年),新绛教会到汾城县传教,福音堂设于汾城县西门口内。民国9年后,由丹麦、澳大利亚教士主持教务。
民国19年,杨绍唐牧师从翼城带灵工团宣教于襄陵、汾城等地。民国23年,汾城堂址迁于城南东坡堡,有房舍23间,陈设考究。
民国26年,教徒增至200余人,又于义顺、三公、中黄、东牛、荀董、杨威、6村分设教堂,基督教堂设牧师、长老、执事等宗教职业人员,管理教务。民国26年,襄陵有教徒百余人,汾城有教徒200余人。民国27年,汾城教堂于东坡堡建博爱小学,并于民国30年停办。
1955年至1956年,汾城教堂迁移至古城东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宗教活动因故停止。
1979年,当地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教会活动,有教徒50余人,王练茹任襄汾县第一任会长,1985年,经教会选举王婷修为长老,是年8月由万荣牧师给以那里,全县设襄陵南街、古城东街、井头、湖李、东坡、西中黄、赵康、焦村、东汾阳、南贾沟10个活动点。
1986年,增设安李活动点;1990年,牛兰溪被选为教会长老,1992年曲沃张(务俭)王(振銓)牧师二人给以按立,有教徒120余人;1993年4月,信徒曹爱萍、牛兰溪被选为第九届县政协委员。1995年3月,批准设立西吉村活动点,涉及东吉,南五、北众、永固、南董等村。是年,经县委统战部宗教科正式批准成立12个活动场所。
1996年,古城、襄陵南街、焦村被评为五好教堂,是年教徒1164人,1997年,因古城东街扩建,将东街教堂迁至北街。2000年12月14日,襄汾县基督教第二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换届选举,主任叶新芳,副主任赵海龙;2005年共有教徒2360人。7月杨玉虎牧师被选举为教会会长,10月被选为临汾市教会副会长,任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
暴雨初至,田野里满眼绿色庄稼雨后尽显勃勃生机。来到古城教会,高大的门楼在小镇上也显气派,门口各色鲜花为教会环境增色几分。国旗高高飘扬,与十字架交相辉映。宽敞的院内摆放着几张大圆桌子,信徒们正在忙碌地择菜洗菜,为聚会做着紧张准备。
县教会负责同工吴福琴长老等热情迎上前来,嘘寒问暖,主爱充盈心头。正在忙碌的信徒停下手中的活,激动地表示欢迎。有的说,“今天可见到'真人'了,以前疫情期间直播,只是在手机视频里看你们讲道,今天终于见面了,以后欢迎你们多下来给我们讲讲……”。
教会办公室里,各项管理机构及民主管理制度一应俱全,忙碌的同工谦和热情的服侍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进入堂内,诺大的堂内座无虚席,大家正在跟着教唱圣诗的同工在学习新歌,歌声悠扬,直穿云霄,随风回荡在田野上空。
有许多信徒是农民,正好利用下雨农闲时节前来参加聚会,有的是做小本买卖的,放下生意也来听道,还有的骑着电动三轮驱车四五十里,就是为了赶赴这美好的属灵筵席。
聚会中的弟兄姊妹
聚会开始,吴长老热情地进行了劝勉鼓励,来自市两会的牧长们也进行了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宣讲,既有主旨演讲,也有爱国基督徒的感人事迹,还有关于环保、弘扬长征精神、坚守规矩等方面的神学思想分享,使大家耳目一新。
在随后为期三天的学习中,王帅、郭灵泉两位神学生进行了聚会查经分享,使到会的弟兄姊妹干渴的的心灵得到神话语的浇灌,享受了一场美好的属灵盛宴。
细雨无声,润泽原野,庄稼拔节生长。神恩如雨,沛降甘霖,神的话语,一解开就放出亮光,教会复兴指日可待。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