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培灵会,教会还能开展哪些灵命更新事工?

作者: 洪道
来源:福音时报
2021-08-14 08:26:32
分享与播放

引言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现在已过去一年半多的时间。这样的状况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扰乱了教会的正常发展。比如,暂停聚会,弟兄姊妹们就只能在家中观看直播或录播;疫情好转后,教会开始恢复聚会,但由于防疫的要求,必须控制聚会人数。加上之前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教堂的人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培灵大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问题是,培灵聚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会必办的属灵聚会,一旦停办,信徒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本来,信徒的灵命至少有一年一次重新振奋的机会,可随着培灵会的终止,教会的灵命更新事工也陷入了瘫痪。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来取代培灵会的位置呢?本文试着探索一二。

另外,就培灵会本身而言,也是有利有弊。就挑旺信徒爱主的热忱而言,培灵会的确有一定的功效,但就灵命更新的整体来说,培灵会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意识到培灵会只是灵命更新的途径之一,如果我们因为特殊的原因无法举办培灵大会,也并不代表教会的灵命更新事工就要因此而终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何为灵命更新及灵命更新事工?其次才是其他可能的途径。

一、何为灵命更新及灵命更新事工?

笔者在考察上个世纪前半叶之中国教会历史的时候,发现中国教会的神学家们都十分注重基督徒的灵命更新。比如,贾玉铭的神学就是一种“灵命神学”,将基督徒的灵命追求分成“灵得救”“魂得救”及“体得救”这三个阶段。倪柝声的神学也是一种“属灵神学”,其目标乃是透过“对付体”与“对付魂”来实现“随从灵”的属灵人。 

从这两位神学家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灵命更新就是新生命的成长及由此而带来的对整全人性的更新,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了“重生”与“成圣”,在二者间,“重生”是基础,“成圣”则是灵命不断成长及成熟的过程,从信主那天一直持续到离世那日。

虽然对于“成圣”,神学家们各自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基督徒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生命关系。故此,他们的神学也可以从整体上称之为“灵命神学”。一般来说,这些注重基督徒个人灵命的神学家都是保守派的思想家,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主要倾向从人性更新,而非社会更新的角度切入。故此,他们对基督教的社会运动都不怎么感兴趣,他们主要的兴趣乃在基督徒的灵命更新。

就像倪柝声曾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他们只是对“属灵的事”感兴趣。当然在灵命更新方面,倪柝声的模式并不是最最被普遍采纳的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比倪柝声的“地方教会运动”更有影响力,那就是“奋兴会”模式。而这个模式的代表性人物——宋尚节博士,也是中国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传道人之一。

“奋兴会”的确是那个年代非常实际、又具有更大影响的灵命更新事工。透过这项事工,无数的非基督徒、慕道友、挂名基督徒,都在聚会中遇见了基督,有了悔改重生的属灵经验,基督徒的队伍也便由此而壮大了。昔日的奋兴会已演变成了今日的培灵大会。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奋兴会的属灵特质正在慢慢丧失,如今的培灵大会跟过去的奋兴会相比,则有点“貌合神离”了。

虽然一些教会对待培灵大会仍然十分注重,在祷告方面也有长时间的预备,但整个的聚会并未有十分清楚的属灵目标,人们所追求的往往只是碎片化的属灵亮光。另外,有很大一部分的教会已经将培灵会当成普通的聚会,其与普通聚会的差别仅在讲道的频率上更加频繁而已。比如,普通聚会一天只讲两至三堂,而培灵会可以讲五堂。问题是,讲道多了,信徒们的灵命就自动更新了吗?讲道越多,信徒们就越容易悔改吗?这里面显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现在的培灵会已经越来越趋于形式化,甚至已经有点名存而实亡了。就此来看,如果我们失去了培灵会这种模式,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其他的模式来取代培灵会的模式?我们能不能将失去了培灵会模式的这种危机转化为以其他模式来重建灵命更新事工的转机呢?笔者在此提出三种模式,以作参考。

二、其他可能的模式

笔者所提出的第一种模式是“灵修事工模式”。既然灵命更新注重的是“更新”二字,而“更新”有包含着“新陈代谢”的意思,那么笔者认为“灵修事工的模式”更加适合“灵命更新”这一目标。这也是今日不少的教会正在努力实践的模式。比如,晨更祷告中加入QT(quiet time安静时刻)分享。将传统的代祷模式转变成以读经、默想、分享、祷告的灵命更新模式。这种祷告会不再以祷告具体的事情为主,而是以默想并回应上帝的话语为主。

第二种则是“圣经培训模式”。以长时期的圣经培训事工来取代短期的培灵大会事工。笔者所说的“长时期”乃是相对于三四天的“培灵会”来说的,故此是介于“神学院的全日制学习”与“培灵会”之间的教会培训事工。一般来说,以一至两年作为一期比较合适。可以每周一个晚上或一整天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最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分卷研究及基础神学,另一部分是基督教伦理学及实践神学。

第三种是“读书会模式”。相比于前面两种模式,“读书会”只是一种补充的模式,即便如此,这样的补充也十分重要。因为传统的模式,不管是主日讲道还是周间查经亦或晨更的灵修对于某一些在灵命上有着更深入追求的基督徒而言,都已经不够用了。这个时候,教会如果能发起读书会,定期阅读属灵的书籍,并进行相关的探讨与分享,必能更进一步扩宽信徒们的眼见,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侍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