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我的童年都是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外婆家离我们家不是很远。外婆是一个勤劳温和的人,也是一个基督信徒。在那个有着四五百人的村子里,包括外婆在内只有三个信徒,礼拜聚会要去一公里以外的镇上,是在一个信徒家里聚会。而且每次聚会都是在晚上。那时我还小,但能感觉出来聚会还不是很公开。也不是每个礼拜都去,农闲的时候去的多一些,遇到夏收和秋收,就会有很长时间不去,等到庄稼收回来了,才开始聚会礼拜。那时没有通讯工具,哪天晚上礼拜,镇上的信徒会在逢集的日子,寻找认识的人带话过来。虽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每次去礼拜,十里八乡的信徒该到的都到了。
外婆也会带我去,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外婆就让我给他们抄歌词,(他们有很多人都不识字)纸都是撕成一条一条的,歌词有多长,纸就有多长,绝没有浪费的。
外婆爱接待聚会的那一家人,也爱那个聚会地方。她常常会把凳子什么的拿过去。舅舅们从城里带回来的水果糖,外婆除了给我几块外,别的都用她那白底蓝格子的手绢包起来,藏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等到去礼拜时带上给她的弟兄姊妹带来的孩子们吃。那时的糖很好吃,很甜又健康,花花绿绿的糖纸,两头拧成蝴蝶结的样子,看着很是垂涎。
记得讲圣经的是一位爷爷,他似乎刚下了工从地里回来。他取下头上的草帽,旁边有人会递给他一碗水,喝完了水他就坐下来,打开圣经开始讲。那时的圣经旧约和新约是分开的,而且他们拿的都是新约圣经,很少有人拿新旧约全书的,外婆和村里那两个信徒也都拿的是新约圣经。在他们的意念里,耶稣能医治人的疾病,能让人不得病,能使人家庭和睦、幸福、富足,还能领人到天堂里。现在想想,在他们朴素的情感里,这已经足以诠释了神的慈爱与拯救。
到后来情况好一点了,可以在收完麦子后,在大集会的时候,聚会两到三天,还会从城里请牧师来讲道。农人们在收割完后,各村会在不同的时间举行集会,请戏班子来唱戏,晚上放映电影,各村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往,这是人最多也最热闹的时候。听道的人也很多。那时人们似乎没有钱的概念,去的人都带着面或者油,因为远处的信徒要在接待的人家里吃饭。
记得有一次聚会,有一个弟兄用架子车拉了两根木材,好像是听说接待聚会的姊妹家要盖房子。木材上坐着他的孩子,他的媳妇在后面帮着推车子。这一幕引来了很多人围观,那是物质缺乏的年代。那一天听道的人挤满了院子,我挤来挤去也没有看到那两根木材是怎么搬下来的。那充满着激动和兴奋的场面,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它是我心底的暖流,伴随着我今后的人生。
后来外婆去世了,她要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地方去。那一天外婆家偌大的院子里站满了基督徒。当教师的四哥停了学生一天的课,让学生们把全班的桌子和凳子都搬到外婆家的院子里。那是一个丰盛的宴席,一是我们和外婆告别,二是款待外婆的弟兄姊妹们。那时虽然困难,但外婆一生都没有缺乏,我们也都顺利地度过了学生时代。我们对外婆的感激之情,荡漾在她的弟兄姊妹中间,也荡漾在她所信靠的神面前。
我们总是留不住时光的脚步,不经意间,我就长大了,我似乎成了一个独立的人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但那通往镇上聚会点的路多少年来一直都会浮现在我眼前,我甚至已经忘记了我较重要的一次考试考了多少分,但那夜晚的乡间小路,那飘过来的庄稼的味道,那布鞋踩在土路上发出的轻柔的沙沙声,还有他们在路上遇到邻村的弟兄姊妹时欢快的笑声,谈论声……那深蓝或阴沉的夜空,那明亮或暗淡的月亮……还有那位信徒家的院子里早早就亮起的白炽灯的淡而浅黄的光茫……一直都清晰地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我人生中最初的清纯与喜乐。每当遇到人事的烦扰,遇到心灵的困惑,遇到打击,遇到气馁,我就以此来安慰自己:世界很大,我们才涉足了一点点,一切在神的掌管之中,靠着他就能轻松地迈过去。
几年前,我在三哥的微信里看到了教会的图片,便打电话问:谁领你去教会的?三哥回答:没人领,我自己去的。退休后的三哥和在县医院做医生的嫂子回到了家乡,归向了神。还是我儿时镇上那个家庭教会。
光阴荏苒,看着孩子们一波一波地出生成长,一天一个变化,一年一个模样,我不禁自叹:生命如初春的嫩芽般葱茏,愿神的儿女都能回到神的家中。
传道书12:1,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陕西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