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且从那夜失眠开始说起,凌晨两点,摸黑起床绘画未果,做什么好呢?失眠的人都知道这是痛苦的经验,因为它一出现,更担心生活会像骨牌效应,一件一件让人失望、沮丧还生气。那半夜醒着时就是毫无睡意,我已经祷告念了马太福音 6章25节至26节:“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想画画,愣看画桌上装颜料的竹编物。久等"灵感"大人仍不来,没有灵感无法动笔,无奈盖上驼色竹编物。再看看这些竹编老对象,迷人之处就是它们的气质、韵味,联想这与手工人的内在修养、功夫深浅以及制作时用心程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看手工之美,想想匠人之心,不怀疑每件都是一心一意的专注,算算我家不下二十个,我看得发呆,发愣,谁都知道手工是人类最原始的行为,尤其显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感谢主。
平时热爱竹编物,最近临摹宋画《禽浴图》《花篮图》时发现古画里就有竹编物,早也知道清明上河图就有木匠,画中有抡大锤的也有刨木头的,可见宋朝手艺人已经很厉害了。竹编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这灵感让我远观宋画,近看家族人的生活态度,转念另一亲人——我的外公,他早已离开我们三十年不止。外公当年是少见的布衣知识分子,如此人物还总为家人动手编竹扫把、竹畚箕、竹蟹笼、竹筛、竹蒸笼、竹耙、竹凳、竹席、竹水管、竹篱笆等,目不暇接,如今回想全是岁月的老对象。
记得当年我的表弟常看爷爷编家用品,晚秋一起去割芒花,晒干后扎成扫把,从小还看他编簸箕,火笼,竹扫把。爷爷疼孙,满月大就被他抱去一起睡长大,难怪他们祖孙情深。他常常编好竹虾笼后用饭加米糠揉成汤圆大小,用火烤至焦黑,傍晚再到河里放置一晚,隔天早上就可以丰收许多虾了。如今表弟很想外公,他真的很棒,能文能武。书法字写的漂亮,读过英文日文,当过公务员,在家种稻,种的优质甘蔗,还种棉花、红豆、绿豆、花生等,有好多好多。
再回想外公,他处处流露追求雅致、讲究质量的审美,因为多才多艺,因为独特,让我们晚辈一直对他另眼相看。不止看近亲,也让我对当下幸福有新的体会与认识。当年他在乡公所上班,物质匮乏时代仍提供家人安定生活,他拥有山产、田产,还有三合院。据悉,后来中影文化曾以高价收购外公家"江夏堂"的雕梁画栋。上一代人生活与我们相比肯定更多意义,因为来源不同。如今我们再读庞大的神学理论,虔诚的宗教岂不建立在生活的经验之上?读人再解读耶稣关于今人的教导,对于当下有巨大的意义。现今世界一味的索取,常常超过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不得不透支未来,正如在这次疫情打击下,那么透支未来购买生活的人,无不陷入困境。
再看家里的竹编,它们就是匠人之心、纯粹之美,可惜现在多是计算机化全自动了,因为被工业化的机械代替了,与前人的手工之美无法相比。回想当年年迈的外公双手穿梭在一针一线中,十指夯实一撞一敲,让家人更认真对待他的一琢一磨,因为得来不易。外公总在膝盖上完成,对一个手已干枯的老态龙钟人,难怪卖力,难怪虔诚。如今电动竹编手艺让斧头劈竹声渐行渐远,少见筚路蓝缕时代的真幸福。外公的幸福最终要落在生活里,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家人,充裕的物质生活,他那种执着与一心一意,仿佛也解读着耶稣的精神。笔者愿与您共勉:即使小小一件竹编品,也让人深思幸福的意义,知道幸福的经验性和世俗性。
失眠唤起许多童年回忆,那夜再看画室竹编,它似乎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清香。人生一瞬,怀想外公的高大挺拔,忘不掉他那双刚从水田回家的泥脚,忘不掉他的那根竹扁担。小时候不明白为何刚编的竹帚浅绿色后变成浅黄色。前人一箪食,一瓢饮,今我解读每件竹编物:因为它泛黄了,所以更温暖了。
我已花甲,从小就佩服动手工能力强的人。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们,一向淡定的外公匠人更像生活贵族,时而坚强如山,时而温柔似水,同时反省我们可曾认真探索做好竹编手艺。感谢主,民间手艺无论多精绝,就怕没人传承,最后只见历史,斯景,斯人,斯情,愿是竹编手艺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