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北京十三陵的人们,都会对神秘的定陵印象深刻。而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在“万历时期”大明帝国出现了中兴气象,但也由于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成为明朝灭亡的远因之一。《明史·神宗本纪》就指出:“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朱翊钧年少即位,由著名大臣张居正辅政,他大力改革吏治,整顿官场;重新对全国的土地进行清丈,推行一条鞭法;此外,驿递、边防等等都得到了完善。万历早期大明帝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随着张居正去世,朱翊钧成了实际的统治者。他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清洗张居正的势力,朝廷风气就此发生了改变。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朱翊钧沉迷享受,对于朝政十分冷淡。而随着立太子的“国本之争”的爆发,恶化了他与群臣的矛盾,索性就不上朝了。此外,长期无节制的生活也搞垮了万历的身体,加剧了其怠政的状态。此后三十多年里,朱翊钧都极少上朝,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朱翊钧为了满足其奢华的生活,设立矿税、榷税,并派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搜刮民脂民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是晚明民变的远因。由于万历的怠政,朝廷失去了权威仲裁,从而加剧了党争,吏治日益腐败。而在万历晚年,努尔哈赤带领女真族在东北崛起,朱翊钧派兵平叛,却在萨尔浒惨败。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明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是有点道理的,可万历时期也并非某些人说的“黑暗时代”。尽管张居正一党遭到朱翊钧的清算,但其留下的“一条鞭法”等等政策却得到延续,这对万历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万历三大征”也是这一时期的亮点,对于巩固明朝疆域与东亚地区秩序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明军打败了入侵朝鲜王国的日军,从而遏制了丰臣秀吉的扩张野心,保障了中华体系的稳定。而朱翊钧在朝鲜王朝的评价,也远远高于其在中国的地位。当然三大征也在客观上消耗了国库,是明朝出三饷痹症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在万历时期,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东来,兴起了一场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浪潮。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农业、火器等等科学知识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极大拓展了国人的视野。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传教士带到西方,促进了两大文明的交融。而朱翊钧出于贪玩的目的,特许制作钟表的利玛窦留在北京,从而让天主教会得以真正在华传播,让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深入。《几何原本》的翻译就是完成于利玛窦在北京时期。
万历皇帝是一位争议颇大的历史人物。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其对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由樊树志所著的《万历传》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朱翊钧一生经历,功过是非,万历新政的展开,与张居正的复杂关系,从一度励精图治到怠于朝政,从多角度说明一代君主的面貌及其对明朝衰败的影响。
这是一本全面了解万历皇帝及其时代的好书,从中可以洞悉明朝由中兴到衰弱的过程。而对利玛窦有兴趣的朋友来说,本书也是了解其生活时代的一部力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