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从鼓浪屿走出的国际品牌——淘化大同公司

进入本世纪以来,鼓浪屿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的旅游地。由此带来的商业化冲击,导致了岛上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对商业化产生了反感。

其实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商业化一直存在,从民国到上世纪末(除了特殊年代),鼓浪屿都十分繁荣,工厂、商店林立,岛民足不出岛,就能享受到种种便利。这一时期,鼓浪屿甚至出现了享誉世界的商业品牌,这就是淘化大同公司。

作为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在传教士等西方人的推动下,较早接触了近代文明。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也由此在岛上出现。1907年,在陈天恩的提议下,拥有教会背景的黄廷元、廖中和(即廖悦发,林语堂岳父)、章永顺等等资本家资一万五千元(墨西哥鹰洋),共同建立了淘化有限公司。

根据文献记载,这家公司“有陈某者仿外洋法,制造各色罐头生意,如:果品、鸡、鸭、牛肉、鱼、虾 等件,行销各埠,取名‘淘化公司’,去冬赴商部注册存案。昨商部已行文厦商会保护矣!”

淘化公司的产品不仅在闽南、浙江乃至东南亚等地深受欢迎,甚至在当时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分别在1911年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会以及随后的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中获得了奖项,成为海内外的知名企业。

淘化的成功,引起了一些资本家的注意,也开始开设罐头厂。比如殷雪圃、郑柏年以及杨就是等人(他们都有教会背景)以二十五万银元在厦门虎头山下建立了大同有限公司。由此与淘化公司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但双方毕竟都是有着相同信仰背景的老板,虽然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但最终还是在1927年实现了合并。重组为淘化大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此淘化大同成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企业,一直延续至今。

1929年,淘化大同公司将业务拓展到香港,郑炳伦成为香港地区的负责人,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0万港元。后业务不断得到拓展,产品也在欧美打开了销路。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好几万难民涌向了鼓浪屿。淘化大同公司出于对他们的怜悯,负责难民的食物供应,加班加点地从事豆类罐头生产。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多方称赞。据一些当事人回忆:“只记得一些稀饭、黄豆,有没有咸菜已记不清了。这些都是好心人捐赠的。好心人很多是教会的人士。”

然而抗战也导致公司遭受严重损失,中国大陆的业务难以为继,于是香港成了公司的中心。但却在客观上因祸得福,由此打开了香港市场,让业务蒸蒸日上。加上在二战期间,日军集中营的英军官兵迟到了淘化大同的产品,由此十分喜爱,于是产品又打入了英国市场。

到了五十年代,淘化大同公司继续拓展业务,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相继建立了公司。目前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淘化大同公司的英文名“Amoy  Food”字样,这是第一个以“厦门”作为名称的国际品牌。

淘化大同公司从鼓浪屿起步,逐渐成为一家国际知名的企业,其传奇令人称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商业化并不是鼓浪屿文化保护的绊脚石。关键问题是,淘化大同等企业服务的是岛上居民,而现在商业化的东西都是针对游客。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才导致了商业化产生了相反的结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