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岸,隶属于临汾市。东接蒲县、尧都区、乡宁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宜川县相望,南与乡宁县接壤,北与大宁县毗邻,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万人。吉县交通便利,自古有“秦晋通衢”之称,两条国道、两条高速纵横贯通。
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五A级壶口瀑布,以国家地质公园壶口瀑布为中心,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陡峭,河口突然收束狭如壶口,得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宽约300米,因地势突然落差,被压缩到20至30米的宽度,每秒1000立方米河水,从20米悬崖上陡然倾泻而下,水流湍急,气势蓬勃,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旱地冒烟”等奇景,是黄河中上游蔚为壮观的独特美景。
吉县基督教的传入起源,是邻县大宁县的渠万鎰牧师(隶属于英国内地会)来吉县传播基督教。早期的信徒有小府村的刘宝鼎,尚家垣村的葛月盛、四老岭村的袁尚志。入教的群众中不少是因为吸食鸦片而信,都是久吸上瘾。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身体日趋衰弱,此时传教士配置戒烟药品,给吸食者服用戒掉烟瘾,数十天后,身体逐渐恢复,恢复健康,他们因戒烟而信主,进而影响家人一起入教。刘宝鼎、袁尚志等就是如此皈依了耶稣基督,妻子儿女也因此加入教会。
随着基督教内地会在山西的不断传播发展,光绪十八年(1893年)在山西成立了晋公会。办公地址设在洪洞县。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协商研究解决所辖各县传教布道所遇到的问题。
晋公会以洪洞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区,范围包括晋南、晋中、晋东南三大区共计38县。吉县属于南区的11县之一,包括临汾、翼城、襄陵、太平(现属汾城)、河津、稷山、曲沃、绛州(现属新绛)、吉县、垣曲、永济。晋公会成立后,福传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信教群众不断增加。为便于信徒聚会礼拜、祷告、讲经布道,英国内地会上海总会出资在县城北背崖村购买白启云的爷爷房屋数间,建教堂一座,取名为“福音堂”。随后在屯里村建立基督教聚会点,以信徒刘方奎弟兄五人家族为主的聚会场所,外地传教士不断来巡回布道,讲解圣经。内地会差派密牧师常住吉县基督教会,主持教务布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把基督教视为洋教,山西一些教堂被毁,传教士被赶走或被杀。是年春,吉州王田西在马王庙聚众练武,6月义和团捣毁基督教堂,英国传教士密牧师(据传名字叫密逊查音译)、妻子儿子(据传年近九岁)和当地信徒葛月顺为主殉道,传教活动遂终止。次年山西教案获赔偿,吉县义和团首领王田西被州衙拘捕,解送太原处死,州衙赔偿基督教会460千文,用于修复教堂,为密牧师夫妇及儿子立碑纪念。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戴德生牧师来到洪洞,恢复重建基督教晋公会。英国内地会派到晋公会的牧师增多,有来自美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籍传教士,又派到所属辖区的教堂和教会学校,负责传教讲道。
从光绪十年(188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间,传教过程极其缓慢。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37年,吉县基督教处于逐渐发展阶段。
被派往吉县教会英国牧师安道明,住在吉县,一方面联系信徒恢复聚会,一方面修复被捣毁的教堂,处理殉道者牧师一家的安葬立碑事宜,在吉县有四年左右;此后,吉县基督教经历了恢复阶段。原来受洗的正式信徒和一些信教群众心有余悸,脱离了教会。根据清末编写的《吉县乡土志》记载“有入耶稣教者仅十家”。内地会又差派英籍朱牧师主持吉县教会教务工作约六年。民国九年,内地会复差派挪威籍纽益民牧师主持教务。在朱牧师、纽牧师主持教会事务期间,本县青年基督徒刘从真(小府村刘宝鼎的儿子)葛守义(上尖村人)被送往洪洞道学院学习,后按立为传道员、执事。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纱厂中国工人顾正红案,全国各地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上海内地会恐怕各地传教士再遭不测,电令火速撤离至口岸,晋公会除安道明夫妇外全部撤走,传教活动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此后,也为当地基督教会的自立、自传带来机遇,教会一些信主时间长、有一定圣经知识且已受洗的信徒开始起来负责教会工作。先是夏县的卫虚清传道员在吉县主持教务四年左右;后由洪洞道学院毕业的神学生(传道员、执事)葛守义和妻子张青进住在教堂,负责教务工作。在此期间,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肖有威、尚家垣村的袁振华、太度村的刘文凯、县底村的白广才,送到大宁县基督教会办的“文山学校”免费读书。
此时的教会活动形式直到解放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联系外地牧长,或是外地来吉县看望弟兄姊妹的圣职人员,由执事义工通知各地信徒或慕道友来县城聚会,聆听布道讲经,受洗。如大宁县郭世彦就曾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来为信徒受洗;另一种就是每逢重大节日的庆祝,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召集信徒前来聚会、祷告、读经、赞美欢度佳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县有信徒387人,散居在全县47个大小村庄。城关较为集中,有178人,受洗约100余人。
1937年11月8日,山西省会太原沦陷。1938年2月28日,日寇又占领临汾。1938年3月1日深夜,山西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省城首脑机关退居到吉县县城,后转移到至黄河岸畔克难坡,直到1945年3月离开,在此达8个年头。期间阎锡山所属军政人员及随军家属中的信徒,每逢主日及基督教的节日,都会聚集到县城教堂崇拜、祷告、读经、听道,庆祝圣诞、复活。少则300至400人,多者达700人,教堂里容纳不下,院内、侧房都站满了信徒。
1938年3月18日,日寇第一次入侵吉县,4月8日撤离县境。当年12月30日军再次入侵,次年1月8日撤离,1月25日杀害井圪塔村无辜群众27人,县城房屋店铺被焚烧,教堂也被日军放火烧毁。葛守义、刘从真、袁宝山三位执事,组织信众捐款投料帮工,修理恢复教堂。
阎锡山军政机关撤离后,教堂人数骤降。194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王震率部解放吉县。解放初期全县信徒仅有50至60人。
1951年6月12日至18日,山西省基督教“三自”革新代表会议在省城太原召开,发表宣言,坚决与帝国主义隔断联系,正式组成山西省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筹委会。信徒代表肖福奎代表吉县信众参加会议。
1954年,在吉县、县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吉县基督教三自运动委员会成立,选举肖福奎任县三自委员会领导小组组长。张明其(下柏房农民)、范克忠(原河北省平山县人,在县城做小生意)、张吉青(吉县西关村人)组成的领导组成员。
1957年公私合营时,肖福奎因已成为职工身份,不便于教会工作,被免去组长职务。随后先后由张吉青、张光耀、冯振华、王玉梅负责教会工作。1965年,据统计全县有受洗信徒90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了一切活动,信徒只能暗地在家里读圣经、祷告。后来连圣经、赞美诗也被红卫兵没收,个别信徒刘某等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桥南小学将县城的教堂拆毁,扩建到学校范围内,修建了8大间砖瓦结构的房屋作为教室。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吉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983年吉县基督教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1984年11月4日肖有威当选为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会领导小组组长主持教会工作,袁恩香、袁赎恩、刘爱枝、黄国发为领导小组成员。肖有威代表吉县基督教出席了临汾地区、山西省三自代表会议,当选为省、地三自委员会委员。到1985年,全县信徒有65人。
信徒袁恩香担任县人大代表、肖有威担任县政协委员期间,先后就落实基督教教堂房产问题写出议案、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5年4月11日,落实了教会房产问题,桥南小学将8间当作教室的瓦房及院落归还教会,从此信教群众有了固定活动场所。
在教牧管理上,县三自领导小组加强了信众的信仰根基培养,对属灵生命教育考察,严格按照教义教规,抓好培灵和受洗工作。明确规定:凡没有二到三年的慕道学习,信德灵性不高,绝不勉强吸收,受洗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自1988年开始。每年举办圣诞节庆祝活动。
1989年,霍县(今霍州市)安士学牧师按立袁恩香、刘爱枝、袁赎恩、薛桂英、黄国发五人为执事。自1990年开始礼拜三下午进行查经礼拜。到1995年全县有受洗信徒562人。
自1992年开始,每年举行纪念受难节和复活节庆祝活动。
1996年3月6日吉县基督教第三届代表大会在县委四楼会议室召开。80名信徒代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其中女代表66名,56名慕道友列席会议。时任县委书记陈保堂、县人大主任孙勤学、政府县长李苏河向大会发来贺词;县委副书记张顺旺、县政协主席陈刚、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朱掌印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县宗教科、民政局、县妇联、公安局、居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应邀参会,也分别发来贺信贺辞。
会上,肖有威代表第二届三自领导小组作工作报告,民主选举产生了“吉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吉县基督教协会”领导班子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副会长、主任、会长、秘书长。肖有威当选为三自主任、会长。大会讨论通过了《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吉县基督教协会章程》。新的两会班子,明确了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县信徒和信教群众,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三自方针,与时俱进,搞好讲道、祷告等教会活动外,在信徒中开展“双五好(即五好教堂、五好信徒)活动”和“爱国爱教奔小康”活动,受到了省、地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并且号召学习推广。这一时期信徒中的爱心奉献、荣神益人见证层出不穷,在抵制异端邪说,遏制分裂主义,协助公安机关打击邪教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全县信教群众不断增加,两会按照相关政策,增设了七个聚会点,建立健全了各点领导机构,完善了规章制度,落实了聚会房屋问题。同时强化了各堂点负责人义工的培训工作,系统学习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宗教知识,提升了牧养管理水平。
1993年选派刘爱枝到燕京神学院学习二年;后又派赵兴国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4个月短训班,获得了神学专科毕业证书;2014年派赵娜去太原学习了圣乐。赵文新、冯换枝、刘爱枝先后参加了金陵神学院函授课程。
1986年至2015年间,吉县教会在农闲时间举办了5至10天的圣经培训学习班,先后聘请太原、临汾的牧师、长老、神学生,或者由本县的执事、传道员授课,共举办培训班21期,参加培训学员2100人次。
2001年3月2日至3日,吉县基督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74名,代表全县1355名信徒。其中男信徒12名。女信徒62名。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45岁。这次会议的特点是:没有文盲,中专文化4名,初中文化36名,小学文化34名;而且青壮年信徒比例较大。
肖有威代表第三届两会常委会作了《高举爱国旗帜,坚持三自,跨入新世纪,再做新贡献》的报告,总结回顾了五年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大会根据选举办法,民主选举了第四届吉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吉县基督教协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副会长、主任、会长和秘书长总干事。德高望重的肖有威长老当选为名誉主任、会长,冯换枝当选为三自主任、协会会长。大会根据五年实践一致通过了新修订的《吉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吉县基督教协会章程》。
县委常委阎旺森,副县长葛吉安、县政协主席陈刚、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朱掌印参加会议并讲话,县委统战部、政府社会科、县妇联、公安局政保科、县工商联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并致贺信贺辞。两会换届后,同心同德,为主做工,大量信徒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荣神益人,遵循三自原则,抵制种种干扰,在治好、养好、传好的事工上迈出新步伐,做出了新贡献。
2000年8月,县两会举办了纪念三自爱国运动50周年活动。
2003年,吉县基督教会被临汾市民族宗教局评委“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集体。”
从2006年10月8日开始每礼拜五下午有礼拜。
2005至2006年,吉县屯里镇一带邪教渗透严重,散布反动言论,散发反动传单、小册子和光碟,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县两会班子十分重视对信徒和信教群众的正确牧养,在注重讲台事工的同时,还带领大家学习圣经真理,明辨是非,有力地制止了邪教的渗透干扰,捍卫了真道。
从2008年开始,每个礼拜六下午诗班开始在教堂练习诗歌。
2008年,在临汾市基督教两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冯换枝当选为副主任。2013年,在全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副主任。
从2009年开始,每年大年初一上午在教堂举行感恩礼拜。
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吉县教会也积极按照圣经教训“众人以为美的事情,要留心去做”,热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主做了美好见证。2003年非典期间,县两会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款;2008年5月12日县两会通过县民政局为地震灾区捐款5000元;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又通过县民政局捐款8000元。
自2002年至2016年,全县11个聚会点先后自筹资金,各自建起了砖混结构的礼拜堂,同时谢悉村、瓦院村、西头村也建起了教堂。
到2015年底,全县共有信徒2843人。其中吉昌镇823人。柏山寺镇510人,中垛点452人,兰村点151人。文成乡古贤点149人、东城乡太和点230人,王家垣点119人,壶口镇东头点142人、屯里镇太度点44人、屯里镇大回宫点34人,屯里镇桑峨点32人。全县慕道友3760人,共有长老3人,传道员21人,执事142人。
2016年11月9日,县基督教两会召开两会常委会议,县宗教局局长刘建荣、市基督教三自副主任兼秘书长扬森林牧师参加会议。会上调整冯换枝为吉县基督教副主任,王月梅和王小勤为协会副会长,张承毅为秘书长,刘铁莲为总干事。
从1986年到2018年,共举办27期义工培训班,培训人数3000人次。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