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重整之旅》操练系列八:门徒的死亡观

作者: 张爱慧
来源:福音时报
2023-10-07 19:22:48
分享与播放

从某种角度观察人生,似乎所有的相聚都是为分离做准备的。我们一生要经历无数的分别,尤其没有一个人逃得过“生离死别”。至亲至爱的离世,是令人最痛彻心扉的,是造成我们的焦虑感最多与最严重的因素。面对亲友的去世,有些人悲痛欲绝,感到万分无奈;而有些人却充满感恩,一路高唱凯歌,甚至期待那天早日到来,他们不是厌世,而是“活得丰盛,死得有盼望”。那么,到底他们如何从无奈进入到期待?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操练的。

一、破冰问题

破冰问题是列举十个不同的人对于死亡的看法?请大家分享自己一次最深刻的分离经历?那次分离对于你现在仍有影响吗?若是你已经脱离负面的阴影,分享如何脱离的经历?

1.十个不同人对于死亡的看法

(1)成吉思汗临终前说:“我能征服世界,却无法征服死神。”

(2)哲学家帕斯卡尔临死前说:“上帝啊,你永远不会抛弃我的。”

(3)科学家巴斯德临死前紧握十字架说:“我要见上帝了,什么都不要!”

(4)保罗临终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

(5)慕迪临终前说:“我看见主了,这就是死吗?实在太美好了!”

(6)格洛狄斯临终前说:“我理解了不少事,就是一事未成,我很不甘心,为何是我……”

(7)迪斯累里说:“我想活,但并不怕死亡!”

(8)苏恩佩说:“死亡,别狂傲,因我比你活得更长久。”

(9)潘天寿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前说:“我死也不会放过你!”

(10)一位太太临死前说:“为何应死的没有死,不应死的却要死?”

2.分享印象中一次最深刻的分离经历

组长带领每个组员分别讲述自己一次印象最深刻的分离故事:有些肢体分享的是童年时父亲就早故;有些肢体分享的是从小带他长大的奶奶去世;有些肢体分享的是丈夫失踪再也没有回家;有些肢体分享的是妹妹意外死亡;有些肢体分享的三年送走三代至亲故去……

这些亲人永远离开了,肢体内心有不舍得,有心理应激创伤,每个人都不会轻松。他们分享对于死亡的看法,多数人觉得很绝望、痛楚、恐惧,很多人还用几年或几十年来疗愈心里的伤痛。比如,其中一位肢体分享自己三年送走三代亲人,都来不及修复伤心,新伤盖老伤后得了重度抑郁症,走投无路时来到上帝面前,认识神重新认识主内的“生死观”被医治释放。

分享的过程中,就是关系增进了解的破冰之旅。这样沉重的死亡话题,大家没有急迫往前赶学习进度。部分比较难受哭泣没有得到医治的肢体,我们停下了为她递上纸巾,倒上一杯水,为她祷告给予安慰。组长马上提点保罗怎样面对死亡,让大家看见基督里的出路。

二、一针见血的福音:门徒当有的死亡观

经文: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8;腓立比书1:21-24;哥林多后书5:1-2

1. 保罗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人,收信人遇见什么问题?

当保罗写信帖撒罗尼迦教会时,显然收信者中有弟兄姊妹亲人去世,而有人认为与教会受到逼迫有关,死者当中可能有较为年轻的人。(使徒行传17:1;5-11;13)

2. 帖撒罗尼迦人对死亡的反应?

帖撒罗尼迦人的反应自然很忧伤,这种反应通常会看来十分正常,特别是遇见“白发人送黑发人”。(帖撒罗尼迦前书13节下)

3. 保罗称那些亲友离世忧伤的反应者是什么?

保罗称那些亲友离世忧伤的反应者为“没有指望的外邦人”一样。这个话题组长组织大家讨论,认为信徒与非信徒对于死亡是否应该有不同的反应?最后一致认为应该有分别。(帖撒罗尼迦前书13节下)

4. 圣经里如何形容信徒的死?

圣经形容信徒的“死”为“睡觉”,对信徒而言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始终会复苏醒过来的。(帖撒罗尼迦前书13节上)

5. 信徒死后怎样的情景,盼望在哪里?

信徒死后会先在乐园与主同在(路加福音23:43),主再来时,身体会复活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永远与主同在。而复活的次序是已经离世的信徒先复活,身体改变成不朽坏、荣耀、强壮及灵性的身体。(哥林多前书15:42-44)跟着是那些仍然活在世上的信徒身体改变,然后空中一起被提。

这里组长提醒大家思想,我们自己和亲人睡觉前,是感到舒服和高兴,还是哀痛欲绝。大家一致认为睡觉前是放松、舒适、享受的,睡足就自然醒来。

6. 保罗如何看死亡?

保罗认为活着是基督,死了便有益处的。是指基督徒活着时候,日常生活、言行举止都是反映基督的样式者。保罗好说,若是生与死两难的话,他宁愿拣选“离世”(安乐了)。(腓立比书1:21-24)

这里大家对于圣经里的“离世”深刻蕴意产生极大兴趣,原来圣经原文中阐述的“离世”多么美好。首先,是离开牢狱“我真正自由了”,因为活在世界难免沾染罪,还有忧虑、罪念、软弱、自我等缠绕我们,见主时彻底自由了;然后,终于脱离重担重驮,表示“我真正轻松了”(路加福音14:13上);再有,我们离开营幕返家,不再住在容易毁坏的帐幕,而是永住有安全感、不怕风吹雨打的房屋(哥林多后书5:1),我们将来复活以后,变得完全、健壮、美丽、属灵、荣耀,像天使一样,谁不向往和羡慕(哥林多前书15:42-44);最后,船如离开码头,不再等候了直接驶向目的地(提摩太后书4:7-8)。

圣经里对于“离世”的诠释引起大家的热议,被圣灵释放出来过去对于“离世”的压力和恐惧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自由感。

7. 圣经中的死亡观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有何安慰?

圣经用什么比喻信徒的死亡呢?用“搬家”比喻信徒的死亡——

从破漏、容易损坏的搬到永存的;

从简陋搬到高贵的;

从不体面搬到体面的;

从叹息劳苦到喜乐、健壮、荣耀;

就如从棚户区搬到豪华高贵、稳固的别墅一样。(哥林多前书15:42-44)

三、新生命新生活的操练见证

小组一半以上都是年老的肢体,而且多数都是慢性病缠身,每次来教会都是请大家代祷疾病得到医治,也有对于死亡的害怕心理现场就释然了;中年人有几个处于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劳苦担重担的年纪,也不免有过送走家里老人的经历,亲历过生离死别,也恳请大家代祷求圣灵安慰和疗伤;组内年轻人只有1-2人,他们目前对于死亡还有点懵懂,但是愿意来了解的心态融入,焦点多放在当下如何活得有意义。

通过“门徒的死亡观”的学习,尤其再次重温保罗在腓立比书1:21-24表达离世的“好得无比”,而活着的意义是积极的。把生存的目标“为你们要紧的”——

为别人得救

为别人灵性得建立

为别人生命得坚固

为神国度得以拓展

圣经里“死亡观”和圣徒保罗的身体力行,再次颠覆我们老我的“死亡观”。

学习以后每个肢体内心被激荡、震撼,无论生或死都有基督里的崇高意义。

回家以后,弟兄姊妹们电话或见面互动沟通时,提及自己被神重建的“死亡观”,很多弟兄姊妹得到医治释放。也明白活着时,当有基督内住的新生命新的生活方式。

我亲眼所见几个月来大家的变化:有些肢体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现状,卸下有色老我的眼镜,以神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今生和永生;有些肢体内心柔软下来,对于亲人去世态度更加豁达喜乐起来了;有些肢体有了当下活着的积极心态;有些肢体于生活践行中,更有如天父的怜悯心,对于他人更多施予爱心和帮助了。

四、结论

《价值观重整之旅》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到对于基督信仰的好感,最初是看到身患绝症的信徒,蛮有盼望向人做见证。参加有次安息礼中,见到死者的亲人,充满对神的赞美与感恩,说亲人仅仅是先移民,以后天国重聚的盼望。这与另外见到亲人死去以后,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丧礼情景,有天壤之别。

到底怎样才能从容、镇定面对死亡呢?主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信主的人没有死亡,死亡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移民、搬家、睡觉。

小结: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盼望你能从“门徒的死亡观”,重建价值观得着主的应许,成为永生盼望的人,活着今生的每一天都似属天的日子披戴基督了。(参加拉太书 3:27)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