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书也要带来” ——基督徒阅读习惯养成小议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3-10-27 17:36:34
分享与播放

一、冷暴力&热手机

冷。冷。冷。

商品经济社会,一切以物质利益来权衡利弊。

人际冷了。冷气,也蔓延到很多夫妻生活中。

所谓家庭冷暴力,说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漠不关心,无视对方的存在,语言交流尽量缩减,夫妻之间性生活冷淡,“交公粮”完成任务一般敷衍了事,性与爱情分离,对于家庭事务漠不关心,对于对方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没有兴趣。对方视你为空气。空气中有折磨的怪味。

法国临床精神学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经过大量心理治疗案例的分析,写了《冷暴力》一书。她写道:“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自恋者掌控伴侣是为了压抑对方,同时也会因为害怕伴侣太靠近自己而将其制服。”[ 1 ]

人生来就是群居动物。各民族几乎都有种刑罚,叫流放,叫隔绝。

贬低、嘲讽、排挤、抛弃、隔离一个人,让对方社死,从而制造心理创伤,这把刀都是冲着人生来的一个至深的恐惧而来的。

自古人的快乐,不论唱的多好听,许多是以他者的灾祸为幸为乐的。

与此对应的,是刷手机的热、热、热。

都说陪伴最温暖、包容最美丽。

在网络的移动终端,诸如某音、某博等等,有无数的陌生人,新鲜事层出不穷。

不爱看,划过去;爱看谁、爱看什么,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玩手机会产生依赖,精神依赖、情绪依赖、行为依赖。

手机圆舞曲,依赖的是自己的选择权,是自我的放纵。

而夫妻成了夫妻,就不当再有选择。

一个是熟悉的陌生人。一个是陌生的熟人。

对他人的冷,是源于不愿“阅读”他者,是爱心匮乏的表现;对手机的热,体现出的是一种流于娱乐化的不过脑的“阅读”,不愿了解自己、人生和这个世界。

二、冷阅读亟需加热

北宋的黄庭坚曾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当然,他当时代的读物与现今有很大区别。

而周围人的阅读情况呢?埋头读书的人,多扎堆在为了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校园了。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的,也多为青少年。有人发了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照片,不论男女老少,都是玩手机。无视边上人。刷手机的远远多于捧本纸质书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俄罗斯、印度等国,人们习惯于挪出大块和碎片化时间用于阅读书刊。2010年时,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说,“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2 ]且这其中,八成是为考试用的教辅书,阅读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工具书。这也是与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传承关系。读文史哲、科普书,并没有世俗利益在前面招手。

即便是在被人视为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澳洲,居民也将阅读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据去澳洲过的人发布的旅游见闻,在城乡,三种建筑最引人注目,竟是教堂、学校和图书馆,一个普通社区的图书馆也整的富丽堂皇、人气旺盛。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连续6年蝉联全球最幸福国家榜首的芬兰,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为全球之最。阅读织就的风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外显特征之一,关系人的幸福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近些年,在国家高层的大力倡导和勉励下,在全社会尊重和重视知识、文化的氛围逐步构建中,在呼吁和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全民阅读风气渐浓,大众年书籍阅读量稳步增加,各地正推动形成全民阅读习惯,推进建设学习型的和谐书香社会,助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理修身,有利于提高大众的道德修养,守住道德底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除了娱乐和基本生理生活外,还有更加丰盈的一种智性生活:读书生活。

三、“以读攻毒”:识字的基督徒应同时是读书人

基督徒需不需要阅读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的教会有不少老年信徒,外表很虔诚,但他们聚会听道、包括查经聚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面前从来没有一本圣经。这并非由于不识字,事实上,大多是上过学的。听一老弟兄说,他妻子(也是信徒)回家泡在电视机前,从来不看书,包括圣经。听电视剧中说的话,远远超过听道。不是说不要看电视,而是“从来不”与“一天到晚看电视”的明显对比。还有次在教会书室听到一位弹琴服侍的姊妹语带骄傲宣称“(有关)信仰的书我一本没看过”。

不仅一般信徒,很多上讲台的讲道人也是或信口开河(竟宣称是“圣灵感动”),或从网上、书上拿篇现成的讲稿来念,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和不理解其意,甚至时常念破句,有的干脆打印也省了,直接打开网页或下载下来的PPT就开讲。一方面是平时没时间(没时间无非是因为没重视)准备自己的讲稿(或许自己也没啥东西),一方面是缺乏敬畏之心(讲道是严肃的事),更说明平日里缺乏灵修生活,包括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保罗在狱中惦记的至少有两样,在他写给年轻的提摩太的信中说:“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提摩太后书4章13节)当时“那些书”一般是抄写在蒲草纸上的,而更要紧的是“皮卷”,一般指我们现在读到的旧约圣经。一个被圣灵默示写作的人,一个被上帝大大使用的人,也要阅读!

著名的传道人司布真说:“传道人要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这也对应着基督徒的身份,一方面是天上人,一方面是地上的守法公民。他自己则坚持每周阅读6本书左右,一年下来,是个可观的数字。

两千年来,有不少圣徒从活水源泉那里喝到了甘甜,他们分享出来,成为属灵的宝库。虽然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个人特征,但显然是辅助广大信徒生命成长的营养剂和安慰剂。

养成阅读习惯的益处是潜在的、内在的、持久的,也是受益终身的。对于基督徒来说,最好的“消遣方式”不是广场舞、刷某音,而是阅读和祷告。当然,不言而喻,阅读需要选择纯正的、符合圣经完备真理的读物。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基督徒如何去芜存菁,培养阅读的习惯呢?

1.读纯正信仰的、经历两千年教会发展沉淀下来的好书。

圣经、神学、灵修类,以及世界文史哲名著,能使人明智、理智、通情达理、性格温顺、看问题全面和平衡,睿智聪慧,有见识,看透事物的表里和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坚固信仰。

灵修阅读,能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上帝的爱,认识上帝儿子耶稣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与爱,进行灵性的反思与进深。有些牧者和神学家推荐过一些书目。就笔者来说,个人觉得至少以下书目是经得起信仰真谛考验的,是沉淀下来、比较公认的。除了一些查经经典丛书之外,拟试举20余种:

托马斯·厄·肯培《效法基督》、阿塔那修《论道成肉身》、 沙漠教父《沙漠教父言行录》、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论四福音的和谐》、路德《路德选集》、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罗马书注释》、十架约翰《灵魂的暗夜》、 班扬《天路历程》、优西比乌《教会史》、劳威廉《敬虔和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C·S·路易斯《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从岁首到年终》《痛苦的奥秘》《地狱来鸿》、卢云《浪子回头》、巴刻《活在圣灵中》、“基督教文化译丛”之《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全两册)》、李·史特博《重审耶稣》、G·K·切斯特顿《正统教义》,等等。

2.避免阅读不健康的、消极的和纯粹打发时光的无聊的书刊。

人生时光有限,要将有限的时光用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上。

3.阅读要适可而止。

读书是为人,人不是为了读书。传道书12章12节说:“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本就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

注:

[ 1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冷暴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 2 ]《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5本 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新华网,2010年4月25日

扩展阅读:

[ 1 ]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 2 ]齐宏伟《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本文作者为浙江一名基督徒)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