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教会开展小组事工需要注意这七点

进入21世纪,为了更好地寻求教会发展,做好牧养工作,许多教会开始逐步从粗放式、大堂式牧养转向精细化、小组化牧养。今天大家对形形色色的小组事工或都已有所耳闻,细胞小组、得人渔夫、幸福小组等等,那教会开展小组事工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是教会开展小组事工一定要提前了解并预备的呢?

结合多家教会小组事工的现实情况,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小组长是关键

有位牧者指出,做小组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场地,一个是与之配备的人员、资料和体系。另一名牧者有类似的想法,她认为建立小组需要具备三个基础:场所、组长和核心同工(陪伴组长一起进行关爱、探访、传福音等事务)。这几个条件当中,场地是硬件,可以选择教堂可以提供的场地,或是一些愿意接待的家庭。而各种小组事工的资料和体系也有很多。重要的是结合教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可链接的资源进行选择。如此一来,小组长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

开展小组事工前,Y教会最先做的就是预备组长。在教会牧者看来,开展小组事工最重要的是在小组中能有真诚的彼此分享、关怀与支持,因此,小组长不仅要有爱心和热心,也要有一定的神学素养。于是,在正式分小组之前,他们先用两年的时间酝酿,堂委和主要同工学习相关课程的同时,堂内也开培训班,即在每周主日结束后,举行小组长培训课程。

在小组长培训的课程中,也会引进评估机制,由一个人讲,四五个带领老师评估。在整体评估大会上讲出所有进步的值得鼓励的部分,不足之处则在私下提出。这些评估不做横向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只看个人前后的进步与成长。评估标准包括:内容正确与否,是否有逻辑,是否有感染力,是否有圣灵的感动。

一位牧者指出,信徒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影响领悟力,同样学习过门徒班、领袖班,信徒素质高的教会可以孵化出很多合格的小组长,但对于一些教会来说,结果却并不理想,符合期待的组长人选寥寥无几。

二、教会同工拥有共同的异象非常重要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教会要开展小组事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小组,都必须首先在异象上达成共识。这个共识首先是在教会领袖和同工层面达成的,然后要在教会通过各种形式向信徒传递,让信徒了解并认同教会开展此项事工的意义和价值,方能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W教会很早就开始做小组,近几年,他们在小组模式上开始转型,包括小组在内的一整套教会牧养体系,落实到小组模式,其特点是在小组内再建立小小组,即更加细化。主任牧师L牧师和同工学习了解之后,都认同这套模式,并花费数年在本教会建立起来,他指出,这套体系之所以能成功培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教会服侍20多年,大家信任他,且同工合一,都有共同的看见。

而另一教会引进得人渔夫事工数年,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因为服侍同工们并未达成清晰一致的异象,对于该事工的运转及达到的果效有模糊之处,所以虽然教会领袖全力推动,但效果并不理想。

三、找到适合当前教会发展的小组模式

虽然各地都在做小组,但根据信徒的不同情况,小组聚会的模式以及是否要全员纳入小组,这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小组最重要的是实现牧养和关怀两大功能,为了方便,大部分教会按照片区(居住地)和年龄划分小组。

就小组的聚会形式而言,有的围绕主日信息展开分享,有的使用六何查经法系列查经,等等。对于不同人群,老年小组的活动主要是以读经、查经、祷告为主,青年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看电影、户外活动等也包含在内。就范围而言,有的教会只是部分做了小组,有多少组长,能牧养多少人,就做多少小组,并不强求小组事工能覆盖所有人。

S教会从2008年左右开始做小组,是当地最先开始做小组的教会之一。主任牧师C牧师提醒到,不要迷信某一种小组模式,因为模式是有规矩的,套到教会实际情况里,一定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任何一种模式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瓶颈,这时候就学习寻找新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如果再停滞僵硬了,那就再寻找再调整。”

这也是很多教会正在真实经历到的。

四、从现有聚会形式合理过渡

教会开展一项新的事工是并不容易,小组事工也是如此。从现有的聚会形式转变到想要推行的小组聚会的模式,这中间是有张力的,尤其对于一些根基和传统比较深厚的教会而言。

Y教会此前设有祈祷点,类似其他地方的聚会点。祈祷点在一个信徒家中,几十个人聚集,流程类似于一场没有仪式的主日礼拜,赞美、证道、祷告。建立小组意味着打散祈祷点,对于信徒特别是长辈来说,打散祈祷点意味着拆毁祭坛,跟要拆掉教堂是一个性质。于是牧者同工先开办得人渔夫小组培训课程,潜移默化让大家适应小组聚集的模式,同时小组课程也激起了大家学习的兴趣。

直到2019年,教会才开始搜集大家的住址、年龄等信息,打散祈祷点,分成小组。之前祈祷点的负责人基本都成为小组长,大多负责长辈小组,不做太多培训和分享要求,重在关怀。

五、小组是一个生命体,需要分裂和成长

小组事工之所以广受关注和欢迎,主要是能触及并牧养关怀到更多信徒,这是大堂会所做不到的。因此,为了保证关怀牧养到每一个人,小组成员人数是有限制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会限制在12个人左右,人多了就会分出去,成立新的小组。对于小组来说,分裂和成长就成了其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该小组有生命力的体现。

Z传道在开展教会小组事工时遇到一个问题:他所带领的小组,人多了却不愿意分,组员和组长彼此之间都有感情,所以大家都不想分开。目前小组人数是从十几人到三十几人不等。他虽然觉得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小组,发展下去肯定会出现问题。但也没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曾强制分开产生的两个小组后来都萎靡了。“现在也只是等待问题出现,再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组长和组员对于小组功能和异象的认知上存在偏差,小组并非人情团体,只关注成员之间的水平关系,而缺乏垂直的看见和深远的认识。小组作为教会的牧养事工,一定要有真理的学习和认识,也需要建立服从教会牧者带领和管理的基本认识,否则就偏离了小组事工的初衷,容易造成分裂等问题。

六、小组事工需要配搭相应的教会体系

有牧者提到开展小组事工造成教会分裂的情况,这种情况确实有过。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呢?良好的沟通和牧养体系或许可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G教会在开展小组事工中,建立了组长—导师—牧师三重体系,导师由传道人担任,每个人负责几个小组,轮流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要对小组很认识了解,组长遇到问题可以找导师,导师解决不了可以找牧师。

在H教堂,每位教牧同工有自己负责的片区,教会每月开一次组长交通会,主任牧师带领。通过这次交通会,上传下达,牧者传递教会理念和指导,组长传达小组具体情况,同时牧者和小组长也建立起具体的真实的个人关系。Z牧师谈到,这个过程重在产生连接:牧者跟小组长产生连接,带动教会跟小组始终保持连接。

七、小组事工不一定适合每个教会

小组事工适合每个堂会吗?答案是不一定。在北方一些传统的大堂会,还是更加看重主日讲台的宣讲,其次也看信徒实际的情况。西北教会一牧者就表示,在他看来,一些中青年比较多的城市教会做小组是比较适合的,年轻人会比较有分享欲和表达欲,但对于中老年群体、还在忙着生计的一些教会来说,小组不一定合适,“你让他分享他也不知道分享什么,而且聚完会还想着回家忙事情。”在当地,个别教会也在开展小组,但整体还是以满足信徒基本的聚会需求为主。

小组事工的提出和发展有其时代背景,并形式和内容都在根据不同教会的需要和实践在发展和更新,既然是一种牧养方式,就一定有其局限性。就教会而言,重要的是真实地宣讲神的话语,按照真理牧养群羊,事工的开展亦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