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革命烈士荣誉的徐棠清牧师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4-04-25 07:43:18
分享与播放

亲爱的弟兄姊妹、同工同道:你听说过服侍主几十年的传道人归天家后被政府授予了革命烈士荣誉、遗体安葬在烈士公墓的吗?有!吉林省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会的原负责人徐棠清牧师就是这样的一位。

为什么一位教会的牧师会被政府授予革命烈士荣誉?这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好奇,在一番寻访查阅之后,老牧者一生爱国爱教的荣美见证浮现于我的眼前。为了让更多读者朋友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动人历史,笔者现将老牧者的故事整理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在吉林省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会的“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馆突出的位置上,有一位牧师特别引人注目——徐棠清牧师。

百余年来,特别是现代,吉林省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会汇聚了以徐棠清牧师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传道人,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竭尽全力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以圣经为依据,继承大公教会和宗教改革传统,在信仰和社会实践中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在处境中传扬福音、见证基督、办好教会,使神的圣教会福音愈加广传、愈加复兴,用实际行动延续着这座老教会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对此,吉林省民族宗教局领导有高度的评价:“徐棠清牧师是我们党和政府真诚的老朋友,多年来,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尊重和信任,赢得了各级的尊重和好评,是我们省宗教界爱国爱教的楷模。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徐老牧师就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同我们党战斗在同一条战线上,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解放战争事业当中,曾用自己的家庭掩护过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为我们省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徐老牧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响应并参加全国的三自爱国运动,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基督教徒彻底割断教会与帝国主义差会的关系,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建立独立自主的基督教会,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始终带领全省广大基督教徒坚持三自原则,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革期间,徐老牧师虽然受到各种迫害,但是,他对党和对政府之间的朋友关系却一直没有丝毫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徐老牧师继续从事爱国爱教的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不遗余力地为党和国家以及教会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徐老牧师的一生是爱国爱教的一生,他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宗教界人士和广大教徒所敬佩。”

对于徐牧师,国家的《中国民族宗教报》,全国基督教两会的《天风》、《今日中国基督教》,当地官方的“吉林省宗教综合网”等均有高度的介绍和评价,下面我们来分享。

一、徐牧师的侍奉经历

徐棠清牧师是吉林省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会第21位传道人、第15位中国传道人和第8位中国牧师。徐牧师1905年1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县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失去父母,由爷爷抚养长大,12岁跟随爷爷来到黑龙江省呼兰县。1917—1921年在吉林省呼兰县立第一中学附中国民学校就读,毕业以后从事过会计、店员、教师等工作;1930年加入呼兰县中国基督教会自主社;1934年在哈尔滨大同路安息日会学道,经过三年学道后,被认命为教师;1942年任安息日会北满教区代理区长,二年后被封为牧师,以后担任松江区会会长、东北联合会副会长等职;1949年到长春市为安息日教会的牧师;1956年被选为长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当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学习;1981—1984年连任吉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吉林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1993年任吉林省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曾历任两届吉林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徐棠清牧师将自己的一生全然献给圣三一的真神上帝,他先后在东北的三个教会服侍。

他服侍的第一个教堂:哈尔滨市新阳路基督教礼拜堂。哈尔滨市新阳路基督教礼拜堂创建于1932年,位于今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160号,是哈尔滨Ⅲ类历史保护建筑(哥特式建筑),也是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北满教区的所在地。1940年教会事务由徐棠清牧师接管。1946年,徐棠清调到长春。1958年复临安息日会与端街卫斯教堂合并。(《哈尔滨道里区志》) 

他服侍的第二个教堂: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堂。1946年,徐棠清调到长春。他是长春市基督教堂的第21位传道人,第15位中国传道人,第8位中国牧师。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堂始建于1886年,起初在西三道街租房创立福音堂,1888年首次为信徒洗礼。1893年英国牧师纪礼备到会。1934年,在英国牧师张士敦的主持下,新建单峰钟楼礼拜堂一座,这座教堂被称作本堂的“老礼拜堂”。

他服侍的第三个教堂:长春市东三马路基督教堂。1902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仰传入中国。1914年春,丹麦牧师白德逊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传教。1916年,由安息日会中华总会东北联合会派美国人甘盛典牧师在长春设立区会,并在三马路建教堂一座。1947年东北解放后,徐棠清牧师任长春教区会长。

950年春,联合总会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恢复区会,辽吉区会改名松江区会,徐棠清任会长。同年,徐棠清牧师带领全教会信徒签名,响应中国基督教会由吴耀宗牧师等人发起的“三自”爱国革新运动,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走“三自”爱国道路。

徐老牧师退休后,年事已高,但他仍念念不忘教会事业,经常去各个教会聚会点组织洗礼、传经布道、教会奉献。

二、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徐棠清牧师爱国事迹

“虽然知道每一次的行动都是冒着死亡的危险,但是为了胜利与和平,即使牺牲了也无怨无悔,这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也是每一位基督徒都应该具有的。”——徐棠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毅然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在白山黑水、中原大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这段坚苦卓绝的时期,徐棠清牧师同许多爱国的基督徒一样,尽其所能的帮助共产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其爱国事迹如下:

1、抗战爱国、义无返顾

抗日战争时期,徐棠清牧师任哈尔滨松江区会会长,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利用教会学校保卫了一批党的重要领导干部,其中包括原哈尔滨地委书记高德义等。由于从事抗日活动,高德义受到日本军警的追捕,为确保生命安全,在徐牧师的帮助下,高德义被隐藏到沈阳三育中学学习。

2、舍己爱国、甘于奉献

战争时期,徐棠清牧师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多方为地下党筹措生活物品。为了给地下党提供充足的食物,他把家里的东西都变卖换成了粮食,保住了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的生命,未成年的二女儿却因为患病、饥饿等原因在家中去世。据他的小女儿徐爱华回忆,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的时候,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拿到解放军给的路条出了城,把二姐留下协助父亲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当时,二姐已经十几岁,聪明懂事,经常为父亲放哨。”后来,在徐棠清给地下工作者运粮的时候,把她留在家里。因饥饿和生病,等徐棠清回来时,二女儿已不幸离世。

王哲老人是长春解放时期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人员,他回忆说,在日伪时期,很多爱国学生为反抗日本侵略,暗中与东北抗联联系。时任哈尔滨市青年反日大同盟书记的高德义(高桂甦)遭到日本人的追捕,在徐棠清的帮助下,隐藏到沈阳三育中学。其间,徐棠清变卖家中物品,换成粮食作为中共地下组织的供给,体现出一位牧师深厚的家国情怀。

徐棠清牧师的座右铭是:把作光作盐当作基本方向,把爱国爱教当作生命之本。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基督教会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坚持正义、贡献卓越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在这一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作为基督教界的爱国人士,徐棠清牧师为我党解放长春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利用自己牧师的特殊身份和背景,多次帮助和掩护中共地下组织。1948年初,徐棠清牧师把教会作为联络点,将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和所办的印刷厂安置在长春市光复路教会的三处牧师府里,以确保中共地下工作的安全和革命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解放长春战役中,他挺身而出,曾多次往返解放区和国统区之间,为中共地下组织递交许多重要的文件,并通过长春大学建立的李梦星地工小组与中共地委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多次为解放区运送发电机、医用显微镜、药品、高音喇叭、医疗器械等物资。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从城外为地下党运送电台等通讯设备,使城内的地下党组织与城外的解放军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长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充分展现了一名基督徒应有的正义和胆识。小说《兵临长春》就是两位作家根据徐棠清牧师的事迹撰写的,1987年由吉林省《城市时报》(《城市晚报》前身)连载刊登。

在新中国解放以后,他拒绝国家给予他的任何待遇,仍然默默无闻地在教会侍奉上帝,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6年徐牧师当选为长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当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这一时期徐棠清牧师把爱国爱教的情感再一次推向高潮。

在徐牧师的追悼会上,解放时期地下工作者、徐牧师生前好友李天成代表战友说:“现在我们与之告别的这位老人,他是一位平凡而杰出的牧师,他是一位正直而勇敢的爱国人士,他是一位为解放长春做出了贡献而不讲索取的人。他的传奇式的一生,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奉献了他的点滴鲜血,他的传奇式的一生为长春解放事业在长春的历史上留下他的不朽的名字。作为战友,他的名字永记在我们心头,他的亲戚朋友、他的后代子孙将以他的名字而骄傲。”

“战友”,意味着生死与共、意味着荣辱共存,一位老牧师有这样的一个誉称,实在是罕见的。

4、坚持“三自”、复兴教会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括广大基督教徒在内的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考虑到徐棠清牧师的贡献,要给与他应有的待遇。但是他多次婉拒国家给予的待遇和奖励,安贫乐道,为主做工。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为祖国祈祷和平,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传道人。在他的带动下,长春基督教界涌现出苏赛光、韩树棠、朱华林等一大批爱国爱教的传道人。

这一时期,以徐棠清牧师为首的长春市基督教爱国组织相继形成。他一方面积极联合长春市各个教派的基督徒表明爱国立场;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基督教徒支援抗美援朝。他主张说:“教会应该成立一个爱国组织,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帝国主义切断一切联系,积极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

1951年,在徐棠清牧师的倡议下,成立了长春市最早的基督教爱国组织——“基督教抗美援朝革新委员会”,成为中国基督教最早的“三自”爱国组织之一,这个爱国组织是由当时基督教各派的一些爱国人士所组成的。

1951年,长春市基督教革新委员会举办学习班,由徐棠清牧师任教,参加培训班的基督徒达到400余人。在学习班上,通过深入浅出讲解,他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提高了广大基督徒的爱国热情和思想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2年,长春市革新委员会成立了爱国工作部,由苏赛光牧师和朱华林牧师负责开展工作,具体工作如下:组织召开基督徒爱国奉献大会,为抗美援朝战场专款奉献;动员全市基督徒积极参军,在他的动员下,有280名基督徒报名参军,护士学校100名学员中有50多人参军作护士,用实际行动支援了抗美援朝;举办识字班,组成拥军服装组,解决了军属的后顾之忧。

在日常生活中,徐棠清牧师经常鼓励信众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遵纪守法、互相尊重、加强团结,为基督教在长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特殊的时期,以徐棠清牧师为核心的长春市基督教会,率先把基督教会引到自治、自养、自传的轨道,及时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今天长春市西五马路基督教堂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11月3日,90岁的徐棠清牧师在长春安息主怀。鉴于他在解放长春时为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徐棠清牧师的孙子徐瑞回忆说:“爷爷身高1.84米,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挺着腰板、戴着眼镜,一页一页地翻书。一生中,他从不评论任何人的好与坏,非常难得。”

亲爱的读者,当你来到长春市西五马路教堂的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的时候,你会看到有关徐棠牧师和苏赛光牧师等信仰前辈的许许多多的事迹,有图片、有文字、还有视频,你会身临其境、深受感动的。徐棠清牧师是一位把自己甘心乐意奉献给信仰、为福传不遗余力、立场坚定、爱国爱教、抛家舍业的神的仆人,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效仿的榜样。

带领我参观、为我讲解西五马路教堂爱国主义教育展馆的苏醒牧师是吉林省另外一位著名的主内前辈苏赛光牧师的孙女,她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徐棠清牧师等老一辈传道人所服侍的长春市西五马路教会,这座承载着爱国传统的老教堂将继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新途径,努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发扬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爱国爱教徐棠清,荣神益人献终生。
       缅怀基督好牧人,继往开来教会兴。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感谢长春市西五马路教会和苏醒牧师提供的资料和照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