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3年中国正处于明代宗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上,这是相对平淡的一年。而从全球史观看,1453年则被视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一年。
君士坦丁大帝在欧亚大陆交界处修建了君士坦丁堡,此后这座城市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此屹立千年之久。并在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瓦西里二世等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进入了盛世,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
可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等势力的崛起,再加上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西方威尼斯十字军的洗劫。庞大帝国日益没落,到了15世纪时,基本就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若干城市而已。
但对于拜占庭人来说,君士坦丁堡仍被视为无法攻克的堡垒,因为在1123年历史长河中,他们遭遇了至少23次围攻,但都击溃了入侵者。
1453年,已经蚕食拜占庭大量土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向君士坦丁堡发起了总攻。十万军队(包括两万辅助兵员)以及320艘战舰向君士坦丁堡扑来。
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领8000士兵顽强守城。对于他们来说,兵力虽少,但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足以再度转危为安。果然在土耳其人乌尔班大炮、攻城锤、投石车等轮番攻击下,都未能攻破其城墙。
此时穆罕默德二世想到一个奇招,他买通热那亚商人,让热那亚军队倒戈,从而土军突入金角,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并将80艘轻便战船拖上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坡上滑进金角湾。又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了火炮。
此时土军对君士坦丁堡实现了两面合击,乌尔班大炮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城墙轰塌。5月29日这天,土耳其军队攻入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这座城市也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伊斯兰帝国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他们攻破了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了罗马帝国。而对于基督教世界甚至人类历史来说,此战虽然是惨痛的失败,却是步入辉煌的开始。
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取得了对近东的统治权,同时阻挡了西方人前往东方的道路,阻碍其与东方的经贸文化交流。于是西方人开始想办法打破这一局面,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由此催生了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事业,发现了新大陆,迎来了大航海时代。
地理大发现被视为西方崛起的根本,西方殖民者带着崇高或罪恶的目的,前往航行于世界各地,在杀戮、掠夺、贸易、福传等等交织的行动中,将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而西方国家也是在此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世界的霸主。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一些学者、艺术家也纷纷逃往西欧,他们带来了文化与艺术。古希腊哲学、科学得到深度传播,拜占庭艺术获得广度推广,极大丰富了当时在亚平宁半岛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让她更加光彩夺目。
对于中国来说,大航海时代也给我们享受“哥伦布大交换”的成果,我们通过对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白银,对于中国的金融变革、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从美洲传入的番薯、土豆、玉米、辣椒等等农作物,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为所谓康乾盛世人口大爆炸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美食文化。
大航海时代也让海外宣教成为可能,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福传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并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了到了西方,促进两大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上演了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历史佳话。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在客观上催生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逃亡莫斯科公国,嫁给了伊凡三世。从此俄罗斯人开始自称为“第三罗马”,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以及东正教的中心。由此成为俄罗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国家崛起得重要精神动力。
除此之外,1453年还结束了英法百年战争,两国从此结束彼此相互攻伐,走上了各自发展道路。为日后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1453年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如果蝴蝶效应一样,改变了历史进程,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这是中世纪的结束,全球化历史的开端。
延伸阅读:《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史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