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教会和精神需求——回顾赵紫宸1941年的三个思考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4-09-13 15:17:45
分享与播放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中有评述到赵紫宸的一段话,录于下:

“战争期间,赵紫宸继续从一名知性论者转向坚定的教会中心主义者。‘我们对教会的态度公正吗?’他在1941年问道。赵紫宸认为:

(1)神学一直被忽视,一直没得到充分理解。一方面,有些传教士把福音当作教条,或鄙视神学,导致宗教只能被模糊地理解;另一方面,有些传教士本质上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坚持现代主义和现实知性主义,把信任转变成了怀疑。

(2)中国基督徒的教会意识极其淡薄,他们大多数似乎都是偶然知道教会这个概念。许多人即使想接受基督教,也还在追问究竟为什么要有教会。他们没有看到基督教与教会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至关重要的统一性与相互依存性。上帝给人的使命是把生命奉献给教会并推动其工作,这确实超乎人们的意料。

(3)教会应该确保足够的受过教育的领导人,能够承受各种哲学攻击、与上帝的神圣意志相悖的生活模式,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皈依基督、团契、宗教指导、福音传播以及引导社会和国家变化方面的精神需求。赵紫宸也更加关心教会没有解决紧迫的社会需求。他指出,年轻人正转向共产主义是为了与社会邪恶作斗争,所以他希望中国基督教更应该如其起源一样,成为一个‘战斗的信仰’。基督教有值得中国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拥护的福音,它是在理念上如共产主义一样需要正义的信仰,为什么教会恰恰没有触及这个福音呢?”

这是80多年前赵紫宸的思考。整个世界局势和人们,包括基督徒的生活处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基督教不变,上帝还是那位上帝,基督还是那位基督,基督徒的基本样式,以及教会(信徒们)在各自处境中所引发的思考,都没有什么基本变化。

一、被误解的福音和被忽视的神学

当代中西教会的语境中,神学常被视为高深莫测,被误解、歪曲,甚至污名化。有不少信徒会想,我们“不过是平信徒”,信耶稣就好了,得平安就好了,神学?那是“大学里不信的人研究的学问”,评职称用的。有些讲道人、牧师,尤其是“基层教会”中的服侍者,将福音简化为教条,忽视了神学的深度与广度。而另一些人,往往出现在城市教会,则过分强调理性解读与哲学套路。慢慢地,就引进了怀疑主义,将信仰置于不确定和不可信之中。

神学,作为对上帝及其启示和旨意的深入了解和理解,绝不应被简化为一系列教条,不论这个教条(信条)是有多么地权威。教条(信条),往往缺乏生命力,无法激发信徒的内在灵性和生命力。神学则引导我们深入思索信仰,爱慕上帝,与上帝、耶稣基督建立个人化的亲密关系。

所谓“现代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科学主义”,强调理性和逻辑。这在“反智主义”盛行和有根深蒂固传统的地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反智主义”绝非神学。神学,简单地说,就是理解(包括理性参与其中)信仰(启示)。

然而,真正的神学绝非与“现代主义”对立。理性与信仰之间从来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硬币的双面,是文明的孪生子。

“现代主义”还有种表现形式,那就是“现实知性主义”,倾向于怀疑一切超验的事物。他们理解不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信仰的确超越理性,有超验的成分,但绝不排斥理性,对世俗知识积累而成的“知性”,从来都是接纳的。人们常做的,不是认真地分辨,而是混淆概念。

出入教会者,还有种普遍的错觉,以为神学是书斋的,是学术研究。殊不知,从讲台听到的“道”,就是神学,经过处境化、口语化、生活化,和历史的、文本的对经文的诠释,无不是神学。何况,很多的讲道已经脱离了对经文的诠释和理解。神学,正是教会实践的基石,塑造了基督徒的信仰。神学,不是教会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也是日用品。

关于神学的思考、探寻,并非对理论和历史现象的考察和建树,而是对生命的沉思,是对生命的经验、体验和讲述。一部教会历史,一部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史,就是一部思考(神学)史。

二、信徒的教会意识和日常事件

在当代中国基督徒群体中,教会意识往往相当淡薄,甚至与教会(弟兄姊妹)完全隔绝。这固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展开细说。但作为基督徒,对教会在信仰生活中的地位,还是应该在头脑中有概念,实践中有爱的表达。

教会,是基督耶稣的身体,是神圣的。不仅是信徒群体的集合,更是上帝的国度在地上的一种折射和影像。教会是神人相遇的圣所,是圣灵的居所,是上帝彰显他的作为的一个场合。教会与基督徒的生命在本质应该是统一的。正如使徒保罗所言:“你们就是基督的身体,并且各自作肢体。”(参林前12:27)教会是基督徒信仰实践的共同体,也是信徒彼此相爱、互相扶持的团体,而不是陌不相识、形同陌路、勾心斗角的场所。

基督徒与主耶稣基督联合,基督徒在世已得着并处于荣耀的身份与状态。耶稣基督是中保;圣徒之间既是弟兄姊妹的关系,也是代祷的关系,圣徒们在教会中共融、共享生命和见证。

基督徒离不开教会,教会同样也少不了基督徒。有形教会的存在,是需要基督徒的参与和奉献的。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

三、教会领袖的神学涵养与属灵智慧

面对现代主义、现实知性主义和僵化教条的冲击,教会领袖们必须装备好自己,以神学的学术深度,以深邃的属灵智慧,帮助和引导信徒们走向更深的属灵生活;建立与上帝、与基督耶稣之间更亲密的关系,以满足教会和广大信徒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教会领袖的神学涵养是其属灵领导力的基石。不仅需要对圣经文本有深入透彻的领受,还要掌握教会历史、早期各教父学说、系统神学等神学知识,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心态。例如,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展示基督教三观与世俗哲学世界观之间的差异、联系以及重合之处。一个信仰扎根深、信仰纯度正的牧者,是不会畏惧比较、辩论和探讨的,因为TA有自信,更有对上帝和圣经启示的足够信心。

教会应在圣灵的光照与提示下,重视属灵领袖的培养,注重神学知识的深化与属灵经验的积累,照亮自己,也照亮教会的信仰之路。 

参考文献:

贝德士《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