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话出自清朝时期,由一位名叫张英的重臣所写,他之所以写了这一首七言绝句,乃是因为一件事而起。什么事呢?
就是张英的家乡在如今的安徽桐城,那个时候由于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为宅基地而发生了争执。可想而知,其家人想通过在京为重臣的张英出面解决问题,他们相信只要张英出面了,问题不仅能够得以解决,而且还可以有利于他们。
后来,张英看了家人的来书后,便写了此七言绝句。明显,张英并没有在家人与邻居的争执中火上浇油,乃是表现出谦让与大度,让他们三尺又何妨呢?家人看到回信后,恍然大悟,便主动让了三尺,后来邻居受感,也让了三尺。
这就是如今著名景点“六尺巷”的来历,此故事不仅体现了张英的个人修养,经过不断传颂,也形成了一段佳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宽容、谦让的重要性,而不是凡面对利益的时候,都要竞争,甚至要争到面红脖子粗、你死我活的地步才行。
回到圣经中,我们发现宽容与谦让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而且,很多时候是通过谦让、宽容,而不是竞争、硬扛,从而使得本来很危险的事件化险为夷的。比如,圣经中有一个人名叫以撒,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儿子,这个人不仅蒙神所爱,也是一代人的族长,为一名成功人士。
可以说,以撒之所以蒙神所爱、之所以成功,乃是与他父亲一样,具备了一项能以成功的要素,什么呢?那就是谦让。这从他挖水井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当时,以撒离开非利士王亚比米勒,重新支搭帐篷,住在基拉耳谷。
众所周知,以撒是一个牧人,以游牧为主,他们最需要的除了土地与草之外,那就是水源了,因为这是人与牲畜的必需品。可是,以撒当时面临的困境是,非利士人为了驱赶他们,不仅把他父亲亚伯拉罕所挖的水井全部堵住了,也把以撒所挖的水井一口又一口的占领了。
水井被堵住了、占领了,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失去了水源,其实也意味着失去了那块领地。水源与领地,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缺一不可,一旦缺少了,就意味着他们无法生存。那面临着生死存亡威胁之际,以撒是怎么做的呢?
乃是谦让,给我们看到的是,他一再谦让,不仅谦让了父亲的水井,连自己所挖的水井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谦让;直到第三口他亲自所挖的水井,非利士人不再好意思占有的时候,他才停止了谦让。
或许很多人以为,以撒的谦让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一毫一厘、无伤大雅的事情可以谦让,但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事情怎么能谦让呢?肯定要据理力争,不行的话,那就拼个你死我活。可是,以撒并没有如此选择,他选择的乃是一再谦让。
这种谦让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或许预示着越来越糟糕,因为世道往往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如此;但,对于以撒而言并不一定,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柳暗花明,看到了不一样、意想不到的收获。什么收获呢?
一个是通过一再谦让,平息了一场可能性的争斗。而争斗带来的结果无非就是你死我活,而由于力量悬殊的原因,以撒及其族人肯定要受到更大的伤害。
二个是通过一再谦让,平息了别人的贪心。或许是别人通过以撒的顺利挖井,以及他们挖不出的事情上,看出了以撒乃是有神同在的人,不敢再任意妄为。
因此,通过以撒谦让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在面对利益分配的时候,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竞争才能拥有,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谦让。谦让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损失,但从实际以及长远来看,有可能是一种更多,且意想不到的收获。试想一下,谁能想到张英家族与邻居的谦让,竟能够成为一段佳话,造福后人呢?又有谁能想到以撒的谦让,竟能够换来亚比米勒王主动示弱呢?
所以,谦让对于世人以及基督徒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当然,基督徒在操练谦让的时候,也要知道至少三件事,哪三件事呢?
一个是要知道谦让并不是一种懦弱、怕的表现;相反,谦让乃是一种强大的心里素质、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强大到可以成全别人、可以让自己吃亏而不乱、不怨。
二个是要知道谦让这门功课并不是嘴皮子说说,而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中完成。以撒就是如此,他被奉为谦让的典范,乃是在行动中证明,并非徒有虚名。
三个是要知道谦让不是全靠自己,乃是靠着能让我们成功的神。以撒就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谦让、挖井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功,乃是靠神,我们也当如此。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