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爱与嫉妒

爱与嫉妒构成了人类情感的两个极端,这不仅是哲学家所探讨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经常面对的情感困扰。这两种情感在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教导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世俗社会中,尤其是边缘群体,人们往往难以体验到真正的爱,而无端被嫉妒的情绪却不时涌现。圣经中,爱被赋予了极高的美德,是上帝拯救我们的根本原因——祂对人类的无比爱恋。相对地,嫉妒被视为消极的情绪和罪恶的思想,信徒被呼吁必须努力克服这一缺陷。

一、爱·嫉妒

据圣经中的教导,爱具有多种特质,最被人耳熟能详的是保罗写的“爱的颂歌”中讲到爱包括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等等品质。

这些特质,与人性的自然倾向相悖,恰恰揭示了真爱的本质——无私奉献。真爱不会因他人的成就或所拥有的财富而产生嫉妒或愤怒之情。爱,是一种超越自我,全然投入关注他人福祉的高尚情感。在真爱的光芒照耀下,个人得失退居其次,他人的幸福成为我们心中唯一的牵挂。

嫉妒,恰恰相反。

嫉妒是一种基于自私心理的反应,常常导致痛苦和不满。在《圣经》中,嫉妒被明确指出为一种罪恶。

约瑟与他的兄弟们的故事(参创37)是很多基督徒津津乐道的,故事富有戏剧性,却是真实的。约瑟被父亲雅各特别宠爱,这种偏爱引发了兄弟们的嫉妒,导致约瑟被卖为奴。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正是围绕着嫉妒的生根发芽和结果而展开的。

还有,《撒母耳记上》中所记载的扫罗王对大卫的嫉妒心理,即使是身居高位、要啥有啥的国王也不能逃避嫉妒带来的精神困扰和与之相连的道德败坏。

在教会里,嫉妒是“魔鬼之罪”,是“骨中的朽烂”,导致人们相互明争暗斗,最终毁掉基督耶稣的身体。同样是祭司,两位亲兄弟,该隐就因嫉妒而杀害了亚伯。人类第一起凶杀案就是起于嫉妒心理。在天主教会,将嫉妒列为七宗原罪之一,这是天主教教义中对人类恶行的分类,嫉妒被认为是直接形成其他不道德行为或习惯的根源。

二、世俗学者眼中所剖析的嫉妒心理 

当代心理学普遍认同,嫉妒的情感往往根植于个体在与社会同伴进行对比时的心理过程。当个体意识到他人拥有超越自己的特质、成就或财富时,便可能滋生一种自感卑微的愤懑之情。这种情绪往往是隐蔽的,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评估,也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反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先进研究揭示了嫉妒与幸灾乐祸之间在神经生物学层面的联系,表明这两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换言之,它们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存在着交织与共鸣。

弗洛伊德对爱情和嫉妒的心理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两种情绪是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和矛盾的部分之一,强调无意识过程在形成这些情感中的作用。克莱茵(Klein)特别强调“死亡冲动”在嫉妒中的作用,视嫉妒为一种死亡本能的直接体现。克莱因认为,嫉妒不仅仅是对失去所爱之人的恐惧,更深层次上,它是对所爱对象的破坏欲,这种欲望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毁灭和回归非存在状态的原始冲动。

阿德勒(Adler)在其作品中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兴趣来克服嫉妒。弗洛姆(Fromm)则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爱情的本质,认为爱情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嫉妒。

三、克服嫉妒·成就爱

嫉妒,作为一种根植于自私心态的消极情绪,其克服之道在于自我认知、坦诚接受,并通过虔诚的祷告寻求上帝的援助。通过培育爱心与感恩之心,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进而构筑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要战胜嫉妒,我们必须首先识别并勇于承认自己的嫉妒之情,然后向上帝发出祷告,寻求祂的指引与力量。保持一颗谦卑的心,避免骄傲与自大,与他人共度难关,这些都是彻底根除嫉妒毒瘤的途径。

爱,乃是一种无私、宽容和谦卑的情感,它不会因他人的成就或拥有而产生嫉妒的情绪和心理。

经上满了爱的教导。基督徒应该有爱,首先是因上帝的爱。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上帝无条件地爱罪人,是人类应该、也必须无条件相爱的前提。

在《罗马书》15章1到2节中,提到帮助他人建立德行的重要性,指出我们应以邻舍为喜悦,使他们得益处,从而建立德行;在《约翰一书》中,约翰阐述了基督徒之间的爱,强调上帝是爱的化身,并鼓励信徒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而来的;《雅各书》第3章第14到17节论述了嫉妒和争斗的智慧,指出真正的智慧来自上帝,而不是嫉妒和骄傲自大。

四、解药:从嫉妒到爱

当人产生嫉妒时,都是一个人的“肉体”在说话,TA还在沉湎于追求肉体的满足,而不是精神上的富足和与上帝的连接。

主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你的仇敌”“彼此相爱”,这是对人性中的敌意与嫉妒的全然拨乱反正。要遵行耶稣的教导,唯有“信望爱”:

1.以上帝为乐。这不是理论和文字可以描述的,甚至是难以教导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不言而喻、不论自明。

2.培养对他人成功的喜悦。真正的爱是欢喜看到对方蒙恩、“成功”、快乐、幸福,比自己更好。这要求我们改变心态,从内心深处为他人的成就感到高兴,而不是感到被超越或威胁。

3.自我反省和保持谦卑。《罗马书》中,教导我们要以谦卑的姿态生活,不要沉溺于争吵和嫉妒。需定期检查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确保它们是出于对上帝的爱,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欲望或与他人的比较。

4.寻求内心的平安和服侍上帝。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平安和建造上帝的工作。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信仰及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富足,而不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世俗利益和拥有的比较。

5.互帮互助,追求和睦和谐。人只有逆转了世俗观念,不再以地位、经济等看待他人,才能通过帮助他人和维护和谐,减少和杜绝嫉妒的产生。人会更加注重对方的灵性状况、修养和道德水准,更加关注共同的属灵成长和永恒的福祉,就会自然而然生出和睦。

6.透过祷告与团契的支持。《腓立比书》第4章提示我们,“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信徒通过彼此的代祷,可以找到处理嫉妒的属灵力量。

7.把握爱与嫉妒的微妙界限。在人际关系中,爱和嫉妒常常是一线之隔的情感。爱,是关系中的建设者,而嫉妒则是破坏者。然而,不可否认,当爱过度演变成占有欲时,爱就会沦为嫉妒。

属世的智慧包括自私自利和嫉妒仇恨,而属灵智慧涵盖了无私奉献和爱。只有根除了嫉妒,才能结出《加拉太书》中第5章所列出的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等等,灵性成长的障碍物才被挪去。

真正的爱拒绝嫉妒或不满,而是充满感激和满足。保持对上帝全心全意的爱是避免嫉妒的“独门”途径。

五、上帝的“嫉妒”

上帝的爱,到了一个地步,甚至是类似“嫉妒”的爱,祂要我们专一爱祂。耶和华是“忌邪”的上帝,上帝对那些爱任何人事物而不爱祂的人会起妒忌(参出34:14)。

在《雅歌》第8章中,诗人提到上帝对祂子民的爱是“嫉妒”的。这种嫉妒源于祂对他们盟约的保护和期望他们完全忠于祂。这可略略类比在夫妻关系中,嫉妒被视为一种正常且必要的保护机制,以确保忠诚和专一。

上帝的“嫉妒”是正面的美德,是对罪恶圣洁的反应,要求我们信徒向上帝保持热心。上帝的爱超越了人类的爱。这就涉及到绝对的差异:时间和永恒、有限的主观性和全知的神圣性及人类的缺陷和神圣的完美性之间的差异。

终究,一个人若能维持规律的、充满信心的灵修生活,包括日常的祷告和圣经学习,便能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嫉妒的侵袭。在这样的灵性实践中,爱得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生命的每一刻扎根,进而结出丰盛的果实。

在爱的温暖光辉照耀下,嫉妒的阴影将被驱散,嫉妒的藩篱将被跨越。让爱成为我们心灵和人生旅途中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宽广和充满恩典的道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