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广州历史建筑基督教万善堂被拆毁 引发“围观”

日前,名为“文仔哥哥”的网民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众人“围观”。该微博称广州城区又一栋古旧建筑近日消失,就是荔湾区金花街芦荻西50号基督教万善堂。对此,有网友感慨,这么多违章建筑都还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反而被一栋接一栋地清拆,不禁让人质问几时才肯收手。

万善堂

据南方日报记者到现场观后描述,“发现临街的一面已经用帆布围了起来。在帆布内部,万善堂主堂的屋顶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高矮不一的围墙,里面砖木胡乱地堆放着,淤泥遍地,俨然一片废墟。而附设的牧师楼则还保留着。”

据悉,万善堂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还没公布保护级别。荔湾区文管所负责人表示,文管所收到其业主单位广州市基督教协会提交的“万善堂部分建筑因下雨倒塌”报告,目前正组织对其维修。

街坊钟先生说:“两个月前就开拆了,说是要重建,但恐怕没了没以前的风味。”网友“电车”则表示:“我对重建不抱希望,因为政府一般会通过招标请建筑公司来修,有爱护文物之心的建筑公司不多啊。”新快报在发文中称。

“那时已年久失修,但也还是可以修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表示,去年(2010年)夏天他看到万善堂还在,“万善堂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里面又包含着中式风格。……这是中西构建的一个例子,以西为主,以中为辅,体现出当时西关人中西文化包容的思想。”

他表示,“文保规定,所有的文物都是国有的,业主只有使用权。如果要重建,拆之前也必须报建。”因“文物是不可重建的,一旦被拆了就要从文保单位中除名。”而对于,未经变动的万善堂的牧师楼,汤教授认为,牧师楼和主堂的建筑风格并不是很统一,艺术价值远没有主堂高,“可以说万善堂最有价值的地方已经没有了”。

据史料记载,万善堂落成于1926年冬,由英国伦敦慈善会传教士新理信创办,初时取名为芦荻巷礼拜堂(当年芦荻巷尚未分为东、西两条街道)。曾与惠爱堂(前身为丛桂新街礼拜堂)被人们合称为“兄弟堂”。当时,惠爱堂的教友主要是上层社会人士和知识分子,万善堂的教友多数是普通店员、工人和手工业者,是名副其实的“穷教堂”。

曾在此服侍20余年的信徒梁图光在历史资料中描绘建堂资金来源时提到,“至于购地与建筑费用,一部分系伦敦教会拨来,一部分由教友捐款,并向丛桂新街堂(即惠爱堂)教友刘体志牙医师借来白银一千元,新堂才得建成。”

万善堂建堂之初,教会甚至没有能力聘请牧师。直至1933年,李启荣牧师以聘金每月50白银接任了万善堂的牧师一职。据称,该薪金低于牧师级别。李牧师到任后,不遗余力地发展教堂事务,使得万善堂渐渐进入全盛时期。

“本堂之布局,近街部分建礼拜堂作为宗教崇拜之所;中部为花园,种花草树木多款,环境幽美安静。园之东西两边筑有房舍为主日学室、祈祷室、妇女服务团室等活动之用;后部为三座平房是教牧人员宿舍。礼拜堂大门正面之型式,虽非‘美奂美轮,崇楼峻阁’,但却别具风格,略带西方样式,又有东方色彩,颇为巍峨壮观,又是简单朴素,使人向往。”在资料中,教友梁图光细致的描述了万善堂的整体布局。

而今,虽然整体建筑布局已失去原貌,但据南方日报消息,万善堂的牧师楼前,还可以依稀认出花园的样貌,一株鸡蛋花树立在花园正中心,已经长有两层楼高。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