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福音与科技:进入新科技下禾场灵魂的内心深处

在不断创新发明的科技世代中,科技形式与文化价值恒常处于流动的状态。当亘古不变的福音遇见持续流动的科技文明时,要如何使用新科技手段宣扬“道成肉身”的福音,以及如何向新科技下生活、心灵状况都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改变的人们传福音,应成为当代牧者们严肃思考探讨的话题。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的传播不在乎外在的科技

首先,不论社会、科技发展到什么景况,都不能成为我们传播福音的拦阻。科技的进步永远不能解答我们灵魂深处的疑问,不能解决邪恶、痛苦、死亡、永恒等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神所赐给我们的福音中找到答案。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指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参罗马书1:16)。福音的主体并不在于人,而是上帝。这不仅是保罗在罗马书中不断强调的信仰主题——“上帝的主权”,也是整本圣经信息的中心之一,同时又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焦点。

上帝作为福音的主导者,当他使科技发展时,自然会兴起他的仆人来使用这一科技成为福音传播的工具。这意味着,作为福音见证者的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为着某种传播形式而感到过度兴奋或是陷入焦虑,因为,上帝才是福音传播的主导者,任何一种形式的兴起或是淘汰,并不具有任何决定性的因素。唯有在信仰的逻辑上定准这一优先顺序,福音传播的推动才不至于从灵魂的对象转为外在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福音的手段可以也应该随之丰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个牧者可以忽略科技的发展。福音的传播不应该受到科技的限制,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过度地追求传播福音的形式,同时也告诉我们更不应该被已有的、习惯了的传播模式所束缚。科技的发展应该成为传播福音的利器,就如历史上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一样。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大卫王带领以色列人进入铁器时代(参撒上13:19,历代志上22:2),不仅国家得到了独立和繁荣,也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些技术、资源之预备的基础上,所罗门为神建造了宏伟的圣殿,使得以色列人有了固定的敬拜神、得听神的信息的场所。

使徒保罗能够去罗马传播福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马便利的交通。罗马的君王大道贯通了约旦及叙利亚,是当时的交通主干线,便利的交通网络加速了福音的传播。新约书信中大部分的教会,都是以城市为名的,可见那时的教会主要位于城市。因着商道畅通无阻,福音首先在沿商道而建的城市地区传播开来,使得当地的居民可以首先听到福音,进而传播到其它偏远地区。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很好的利用了印刷术。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而一般信徒则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印刷术的发明不仅解决了抄写文本时会产生的错误,而且使得圣经和各种书籍可以大量印刷。因此,当马丁路德等人要传递他们的宗教改革理念时,只要通过印刷和发达的贸易路线,他不需要跑到遥远的英格兰就可以广泛地在当地传播他的思想了,这在以前是远远不能做到的。

上世纪世界最著名的布道家之一葛培理牧师,更是通过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布道给无数的人。据了解,他布道的听众超过2亿人,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分布于185个国家。尽管现已93岁高龄的他行动不便,很少出席活动,但仍然能够使用科技通信手段向人们分享自己的希望、斗争、祈祷和感恩。他最近通过网络分享说,“通过科技上的奇迹,上帝慷慨地使我在今年可以对一些国家宣讲福音,并且其中的三个国家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去带领宣教的。”除此以外,他所带领的葛培理布道团还将通过“我的希望”事工(My Hope)在一些国家进行电视直播及录像,使福音信息通过科技得以进入一些文化上对信仰较为敏感的国家。

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而网络也已经成为当下信息时代的标志。尤其是上网人群更多集中在中青年,带领他们归主更是对教会发展影响深远,所以要懂得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传播福音的利器;同时更要懂得处于网络时代的福音对象的生活和心灵状态。

当今中国的挑战:如何向新科技下,生活、心灵状况都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改变的人们传福音

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无动于衷,尤其是对通讯技术的发展,更要用心研究。因为福音的传播本身就是信息的传播,跟通讯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今年7月份的报告指出,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已有网民数为4.85亿,占中国人口的36.2%,这些人平均每周上网18.7小时(即每天超过2.5小时),其中10-40岁的人数占到80%。这个数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正“悄悄”变化着,他们的生活、心灵状况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改变,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而不加以改变,福音的传播必然不能如沟渠中的水一样自然流淌。

如果我们有对这个时代的客观认识,就必然会发现,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并不是福音传播对象的改变,而是要重新认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心灵现状。当信徒及慕道友们获得各种信息(包括福音信息)的途径从原来的相对封闭的空间,转向现今的“手指运动”时,整个福音信息的传播似乎面临着一个空前的转变。我们不能期望于通过一周仅仅1个小时或几个小时的主日证道或其他形式的话语分享,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及对罪和救恩的明了。基本上,我们现在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信息认识活动从提供端转向使用端的变革,更是我们对福音对象心灵认识之黑洞的无限扩大。

如果福音对象的认识模式逐渐改变,连带对应的,将是福音实质是否能找到相互契应的内容主题,我们能否进入福音对象的灵魂深处。只要深刻且准确地辨识出今天人们的获取、加工信息的特质与心灵结构的变化,那么,不论是使用最新的科技形式或是传统的布道大会,同样都关注了福音对象的处境实况。

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阅读的深度或者深度阅读的人数不断下降

科技本身并不具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如何使用它。科技发展到网络时代,所带来的问题很多,笔者这里仅举出一个例子,以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有更多弟兄姐妹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就像出版界一直以来的感慨,读书风气每下愈况,不管怎么呼吁,效果总是不彰。读书时间变少代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文字对人类的意义非常重大。以文字表现语言早在5000年前就产生了,文字记录在泥版、兽皮、竹简、纸张之上,可以将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传给其它人,使人类整体的知识文化能够跨越时空不断累积与传承。相对于文字而言,影像的记录要到1839年路易•达盖尔发明照相机才实现,声音的记录要到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才产生,到了20世纪录像、录音功能不断演进,这些统称为信息(information),而且都是以电子信号的形式呈现。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另一个影响人类深远的变革就是以电为基础的通讯技术,于是信息的范畴不仅从文字扩大到声音与影像,而其传递也超越了实体纸张的运送,能够以光速传递到世界各地,整个信息世界被紧紧连在一起,称作互联网(internet)。

我们在这里要问的是:媒介的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其一就是书本的地位逐渐下降,这是声光科技增加了信息范畴、电子科技改变了记录与传递方式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个变化无法用一篇论述说清楚,简单的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人类生活趋向浅薄化。

语言在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淬练,所以令人“三日不读就言语无味”。如果文字的传递只是把媒介从纸本变成电讯,那还算是一种电子式的书本,并无可忧之处;然而问题在于,现在人们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影像轻易地传给任何人,一切都变得直接迅速,所以人的耐心与深度大幅下降,即便以往颇具深度的诗歌、书信等,都在电话、email、微博的便利下被支解成简单的情绪抒发,人类分析、整理、深思、明辨的功夫日渐荒疏,这就是影音、传输科技鼎盛下的副作用之一了。

不能否认上网也可以阅读图书和浏览其他多媒体信息,但实际上,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上网后,用于阅读的时间较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很多,即便是阅读,也很少阅读图书,而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研究发现,传统读书的功能是“浅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是一种深层次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圣经》及各种灵修书籍在很多时候也被纳入这一“快餐阅读”的行列当中。然而圣经记载,主耶稣让彼得将船开到“水深之处”,使他打着了一满网的鱼。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使人们明白,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空处,是上帝自己才能填满的,同时应引导信徒追求与神深度相交,让神的生命更得彰显。

我们需要更谦卑 “向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人,就做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人”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做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林前9章19—22节)

保罗使徒教导我们,为了福音的缘故,我们要谦卑下来,进入福音对象的内心世界,跟他们共同承担在这一位置时所需要面对的心灵问题,这样才能体会他们之体会,从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来到耶稣基督里面,得到因信称义的救恩。

今天我们也需要谦卑下来,探索并进入当今中国大众的内心状态。而这一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获取信息并加工信息方式的转变,已经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这一情况提醒我们,要赢得深陷网络信息文化体系中的灵魂,必须具备的不仅是软件写作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能够深入研究人类心理变化的专业团队。唯有具备了二者,才能在当今急剧发展变化的中国网络化时代中,开展出一条负责任的、紧紧联结于禾场灵魂的、切实可行的通过网络及传统方法传播福音的方案。

这个挑战不在于科技形式的掌握,不在于传统布道会和诗班的维系,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付上研究分析的代价,了解福音对象进入网络时代后,在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时的各样变革,以及生活、心灵状况的微妙变化。从总体来看,中国教会的发展处于“积累期“,而这一阶段本身就要求我们要沉下心来,使得教会向深度发展,在各个方面积累资源,增强实力。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